中國是乙肝高發(fā)國。因為乙肝病毒難以徹底清除,所以患者很難完全治愈。復旦大學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發(fā)現了乙肝病毒在患者體內不為人知的“生活方式”,從而為評價抗病毒藥物清除病毒的潛力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fā)表于國際著名期刊《臨床研究雜志》,獲得國際關注。
據介紹,大量臨床與基礎研究表明,慢性乙肝長期遷延不愈的根本原因,在于乙肝病毒共價閉合環(huán)狀DNA,即cccDNA在肝內的長期存在,以及隨之造成的病毒表面抗原血癥。而cccDNA在慢乙肝患者肝臟中的水平極低,傳統(tǒng)分子生物學方法不僅檢測困難,而且無法顯示其組織內分布特點。
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醫(y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和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的研究員,在bDNA信號擴增技術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fā),成功建立了一種能夠在組織水平顯示cccDNA分布的原位雜交技術。研究組將該原位雜交與乙肝病毒主要抗原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合,獲得了病毒核酸與蛋白質的綜合圖像。研究證實,經過一年以上抗病毒治療的患者肝細胞內仍存在乙肝病毒的cccDNA。
綜合前人研究發(fā)現和本課題觀察結果,研究組提出在單細胞水平乙肝病毒存在“抗原富集期”“DNA富集期”和“潛伏期”的“三階段”假說,推測患者體內肝細胞生理水平和病毒復制活躍度的變化可以導致這三個階段的相互轉換。這為進一步針對患者不同病情設計清除乙肝病毒cccDNA的新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
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醫(y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袁正宏表示,慢性乙肝目前無法治愈,很重要的原因在于cccDNA無法檢測。而這項已經成果,將來能夠幫助臨床醫(yī)生觀察治療期間cccDNA的變化,幫助制定更好的治療方案,甚至指導開發(fā)新的藥物。
目前,研究組正著手該方法的進一步開發(fā),將其作為乙肝病毒分子病理檢測方法進行推廣應用,為臨床醫(yī)師綜合評價患者肝內病毒學狀態(tài)提供參考。
(看看新聞網記者:霍云)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