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qū)淮海中路,徐忠意在紅色電話亭旁支了一個攤,用藍色的素布墊著,兩朵白蘭花是一個掛墜,七八朵茉莉花扎成一個手串。
隔壁的咖啡館門口,不時有妝容精致的姑娘在打卡街拍。這條街,是時尚的,有腔調的。來往路過的人很多,但是愿意在徐阿婆攤位駐足彎腰的人就不多了。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崩仙虾H说挠洃浝铮傆羞@樣一段吳儂軟語的叫賣聲。佩花的習俗,最早源于蘇州的小姐太太們。她們從走街串戶的阿婆手中買來新鮮濕潤的白蘭花,用手絹仔細包好,放進大襟衫的紐扣里面,花香清新優(yōu)雅。
但是現在,賣花的生意,冷冷清清。徐忠意今年73歲,老伴莫成林今年75歲。他們可能是上海最后一代賣花人。
1. 每月收入不到兩千元,老弄堂里6㎡閣樓生活30年
早上十點,三伏天的太陽還沒有到最毒辣的時候,一陣風吹過來,悶熱的屋子里終于有了一絲喘息的空間。收拾好今天要賣的花,梳子蘸水把頭發(fā)梳理整齊,徐阿婆下樓了。
這是淮海中路一處老弄堂,樓梯只有半個腳掌那么寬,踩上去吱吱作響,坡度近乎直角,狹窄又逼仄。廚房是公用的,每天還要下樓倒痰盂。徐忠意和莫成林,在這個只有七平米的閣樓生活了近三十年。兩張鋪著涼席的木板床,兩張小桌子,還有一個老式電視,付費機頂盒開始普及之后,他們就再也沒開過電視了。
前一天晚上,臺風過境上海,持續(xù)暴雨,屋子里也一直在漏水,老兩口幾乎一夜沒睡。但是不管怎樣,早上天氣放晴,賣花的生意一刻也不能耽誤。從弄堂出來過一個馬路,淮海中路成都南路附近,就是徐阿婆日常的據點。
盛夏賣花,最要緊是保持新鮮,冰箱是這個簡陋的房子里最重要的家電。晚上進貨回來的花,要第一時間加工并放在保鮮層,最大限度延長花期;出門賣貨前,要從冷凍層里拿出凍好的冰水,放在盛花的籃子里。
白蘭花一串3元,茉莉花一串5元。不管是誰來買花,價格都如此。徐阿婆說自己不漲價,不看人出價,她相信薄利多銷,生意才能長久做下去。
買花的人多時,老兩口每月收入能有兩千多塊錢。但七八月份,天氣熱,上街的人少,即使早出晚歸,每月也只能賺到一千多塊。賣花微薄的收入,需要維持他們的房租、生活費、醫(yī)藥費等開支。最早搬進來時,一個月的房租只要15塊錢,現在已經漲到每月1000元。
生活的拮據體現在方方面面。他們很少吃葷菜,大多都是米面和素菜;隨身帶的斜挎包用了十幾年,打了四個補丁,一直舍不得換;隔壁咖啡館的店員,定期會把一些用過的紙殼箱留給徐阿婆,她會攢一攢拿去賣掉。
2. 被癌癥和欠債圍追堵截的生活
徐忠意和莫成林,都是浙江紹興人。70年代,夫妻倆從農村來到上海打工。保姆、清潔工、臨時工之類的工作做了個遍,賣花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當時,徐阿婆偶然間看見路邊有人賣花,一串一塊錢,絡繹不絕總有人買。她就問人家花是從哪里進的,拿到進貨老板的電話,開始嘗試。
第一次,買了三兩花,很快就賣完了。后來開始多一點,再多一點,慢慢也就堅持做下來了。
花期從5月到10月,這段期間里,生活就圍繞進貨-加工-賣花的過程展開。有時候,賣花會持續(xù)到凌晨一兩點,一則是酒吧等娛樂場所的門口,還有些人流,她就會不厭其煩地拿著托盤說“三塊錢一串白蘭花,妹妹,你要不要花”,這是推銷的好時機;二則,花是鮮貨,必須當日賣完,如果剩到第二天早上,就不會有人要了。
這幾年,徐阿婆明顯覺得買花的人越來越少。時髦的年輕人覺得白蘭花略顯土氣,不愿意把它戴在胸前;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上海人,也只會偶爾來買一兩朵,年歲漸長,花錢也更加精打細算。
但不管怎樣,茉莉花和白蘭花帶來的收入,是老兩口維持下去的經濟支柱。
最初來上海打工,她要努力為兩個兒子能娶到媳婦而拼命攢錢,在農村,蓋房子和彩禮錢是兩座大山。說到這里,她甚至覺得“生了兩個兒子很倒霉”。
后來,兒子都娶妻生子,老大是木匠,老二是油漆工,打零工一天能有300塊工錢。老兩口的生活稍微有些改善。但是四年前老伴莫成林被查出了食道癌,撩開衣服,能看見背部和腹部有兩道明顯的疤痕,縫了四十多針。
生癌,讓本就捉襟見肘的日子,雪上加霜。但即便如此,手術還是在冬天做的,他們盡量不耽誤賣花。
看病的醫(yī)藥費已經花了超過了40萬,現在每個月還要吃中藥來控制病情,這用掉了他們所有的積蓄,他們還背了不少外債。更糟糕的是,剛剛50歲的二兒媳婦,也被查出來患有癌癥,治療費又是一筆天文數字。
這幾年,徐阿婆從牙縫里攢出了一萬多塊錢,放在支付寶里。只要留夠房租,剩下的她想都打給兒子,帶兒媳婦看病。
“我對兒子來說,只要有媽媽在,就不要怕?!?/p>
3. 也許明年不再來
苦澀的生活里,花香是一抹亮色。
周四晚上十點多,莫成林坐在淮海路一家KTV門口的臺階上,等待送花的老板過來。周末的生意會比較好,所以他可以稍微多進一些貨,茉莉花和白蘭花一共三斤。這些花,是從廣西南寧空運過來的。
等待拿貨的還有三四個阿婆,她們互相間沒什么交流。
在整個上海,還在堅持賣白蘭花、茉莉花的,如今只有十幾個人了。她們大多都已經七八十歲,腿腳不便,身體不好。選擇出來賣花,是因為生計所迫。賣一年,是一年。
每天都在淮海中路重慶中路立交橋上賣花的丁阿婆說,今年是最后一年了,因為女兒剛結婚,明年差不多就要去幫忙帶孩子了。之前跟她一起在附近擺攤的周阿婆今年也沒來,上半年因為疫情被困在了湖南老家,索性就不再回上海了。賣花辛苦,又賺不到什么錢。
而徐阿婆和老伴,則要看身體情況了。他們在紹興上余已經沒有地了,農村蓋的房子也給了兩個兒子。但可以確定的是,老兩口的歸宿,是回家而不是上海。
不管怎樣,今年的花期還有兩個月,阿婆們都要賣完這一季再說。明年,也許就不再來,那些未曾被知曉的故事,也隨風飄遠。
(看看新聞Knews記者:賴瑗 劉寬漾)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