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風兒我是沙……
塞罕壩光禿禿老照片
50多年后,同一個地方,卻有了全新的模樣。
塞罕壩綠油油新照片
這里就是我國的塞罕壩機械林場。坐標:河北省北部。
曾幾何時,塞罕壩也是一片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的天然名苑。然而,由于過度砍伐,新中國成立前,這里已經變成一片荒漠。上世紀50年代,為阻斷沙源,涵養(yǎng)水源,國家決定在塞罕壩建設大型機械林場。三代人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林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持續(xù)努力,塞罕壩從曾經的茫茫荒漠,蛻變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
2017年12月5日,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在肯尼亞內羅畢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huán)保最高榮譽"地球衛(wèi)士獎"。
如今,塞罕壩的生態(tài)效益顯著,森林覆蓋率達到80%,每年可涵養(yǎng)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提供的生態(tài)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近自然生態(tài)圈正在形成,為京津冀地區(qū)提供堅強的生態(tài)保障。
這其中,一定要感謝一些人,那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務林人。1962年,127名大中專畢業(yè)生與林場原有的242名干部職工一起組成了創(chuàng)業(yè)隊伍。正是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拓荒先鋒,拉開了塞罕壩林場建設的大幕。然而,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頭兩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經過一步步摸索,在兩年后的"馬蹄坑大會戰(zhàn)",林場種植的516畝落葉松成活率達到90%以上。第二代、第三代務林人接力看守和維護這片來之不易的綠洲。如今,這里每年至少有10名大學生投身林場建設,守護這片綠色長城。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曾經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情況也大為改善。過去,由于過度放牧,風沙侵蝕,草場退化,導致這里的羊長得都要比其他地方的瘦。一只羊的平均重量還不到20斤。當地人戲稱,一張報紙就可以包起三只羊。
為保護生態(tài),鄂爾多斯實施"禁止開荒"、"牧區(qū)大寨",并提出"種樹、種草、保護基本農田"、進行退耕還林還牧等政策。經過多年治理,不光庫布其的荒漠化得以控制,土地得到改良,可種植的經濟作物也逐步增加。被牧民們稱為"草中之王"的紫花苜蓿也逐步變成了羊群改善伙食的首選,形成了生態(tài)與經濟發(fā)展的良性互動。
截至目前,庫布其沙漠得到治理的面積超過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被聯合國稱為"全球治沙樣本"。今年9月,來華出席中非合作論壇的尼日利亞總統(tǒng)布哈里就表示,尼日利亞愿學習并借鑒庫布其沙漠的治理模式,并與中國企業(yè)簽署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協(xié)議,涵蓋治沙、生態(tài)旅游和清潔能源發(fā)電等項目。
我國是世界上沙漠化面積較大、沙漠化危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自2002年防沙治沙法實施之后,土地沙化擴展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截至2017年,中國荒漠化面積由上世紀的每年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yōu)槊磕昕s減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每年拓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yōu)榻裉烀磕昕s減1980平方公里。
根據規(guī)劃,今年,我國將完成造林1億畝以上,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增加到3000萬畝,濕地保護和恢復范圍也將有所擴大。未來,隨著生態(tài)紅線全面劃定,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和修復將進一步加強,讓沙漠變綠洲、還綠于民、還景于民、把更美麗的中國留給子孫后代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麟 林可 編輯:祝聞豪 責任編輯:愛華)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