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東的高橋絨繡館里,建國70周年的獻禮作品《夢想之城》馬上要進行下一輪精修。這幅面積為4.05平方米的《夢想之城》,是目前絨繡館面積最大的館藏作品,而它的創(chuàng)作者之一,就是上海絨繡區(qū)級傳承人何冬梅。
這幅《夢想之城》,畫面上的307644格都要靠何冬梅等人一針一線逐一填充。這次創(chuàng)作者們沒有使用一格一線的傳統(tǒng)技法,而是大量使用劈線拼線技法,把多個顏色的線擰在一起進行繡制,或者在一格內進行多次繡制??傊恳会樁紨y帶了少則五六種,多則十幾種色彩,讓整個畫面呈現出非凡的視覺效果。
絨繡這項工藝源自于意大利,最早僅供皇室使用,后來逐漸傳到民間。19世紀40年代,絨繡被歐洲的傳教士帶入上海。上世紀20年代,先后有六家絨繡廠在浦東開業(yè),并在高橋鎮(zhèn)一帶建立了第一家絨繡習藝所,教授絨繡技藝。
一百多年來,絨繡一格一線的技法依舊如初,直到1943年,上海絨繡大師劉佩珍用拼線的方法解決了色彩的過渡問題;另一位宗師級人物高婉玉自己動手給羊毛線染色,使絨繡可選色彩從幾十個擴展到上千個。她們在技法上的創(chuàng)新,讓絨繡圖樣從之前簡單平面的風格,轉變成了精致細膩、立體感強的效果。這樣就把絨繡從工藝品推到了藝術品的高度。這些恢弘大氣的絨繡作品常在國內外展出,并作為國禮贈送外國政要。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這門古老技藝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讓它歷經一百七十余年不曾被時間的浪潮所淹沒。時至今日,依然有優(yōu)秀的作品不斷問世。絨繡館正在展出的《魯迅畫像》,就是何冬梅用將近兩年時間創(chuàng)作完成的。2010年,她以著名油畫《永不休戰(zhàn)》為樣本,開始進行絨繡版《魯迅畫像》的再創(chuàng)作。
原畫用色簡潔有力,除魯迅的皮膚外幾乎只用黑白灰。“魯迅的衣服,它其實就是一個黑色的袍子,色彩也是比較單調的,后期我們處理的時候就會加一些綠色、紫色,甚至棕色,讓它拼在一起繡出來,這樣它的衣服就感覺層次感更強了?!崩斫馊宋锸且环髌纺芊翊騽尤说年P鍵。何冬梅反復琢磨原畫。
很難想象一塊半個手掌大小的畫面,已經融合疊加了數十種顏色,不是內行很難用肉眼辨識。目前,工業(yè)羊毛制品只有500種標準色,而這樣一幅大型的絨繡作品通常需要上千種顏色。
為了達到理想的繡制效果,何冬梅用僅有12色的羊毛染料反復勾兌疊加,親手創(chuàng)造出萬千色彩。因為不是工業(yè)生產,所以染色效果無法精確控制:染料的量,染色的時間,其中的分毫差別都要靠何冬梅通過經驗來把握。有時候,她心里想要的顏色好幾天都做不出來,也只能一次次不斷嘗試。
在精確的顏色染出來之后,能否通過一雙巧手,將羊絨線繡成立體的畫面,這是對創(chuàng)作者針法的重要考驗。經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何冬梅最終完成了絨繡版《魯迅畫像》的創(chuàng)作,一舉獲得包括2012年“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在內的多個獎項。在外人看來,這份職業(yè)重復枯燥,但何冬梅卻甘之如飴,在一針一線中享受工作帶來的清凈恬淡。
“目前全上海也只有11位傳承人,大部分年齡都60歲以上了,像我也都四十多歲了,所以傳承問題還是岌岌可危的!”為了將這門手藝傳給年輕人,何冬梅和同事們每周開設傳習班,免費教授絨繡技巧。特別是有許多小朋友的加入,讓何冬梅感到無比欣慰。她相信這些孩子里總有一個能像當年的她一樣。
“絨繡人基本上一輩子,只專注做一件事情,不太愿意去轉行的?!苯q繡傳承人何冬梅表示,“我也是希望可以用我的一輩子,去不斷地發(fā)現美,去創(chuàng)造美,把絨繡傳承下去?!?/p>
(來源:《上海工匠》項目組 視頻編輯:周一)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