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的每一條馬路,都有著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變遷的傳奇印跡。比如講述陸家浜路的故事,其實就是件蠻有挑戰(zhàn)的事情。
別的不說,“陸家浜”這三個字就“霸氣”的很,為啥?吳江同里,附近有一個村子,就叫做陸家浜;當年,滬寧線上,會??康囊粋€小站,也叫陸家浜;當然,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上海老城廂西部的,陸家浜。
陸家浜路,1926年填浜筑路,東起外馬路,西至制造局路。與上海市其他帶“浜”字的路名一樣,陸家浜路也是填浜而成的。
圖:華界在陸家浜路鋪設地下管道
在20世紀前,南市區(qū)一帶的老城廂是浜渠密布,當時的主要交通全憑水路。陸家浜西起斜橋,往東經(jīng)三官橋、廣東橋、放生橋、普安橋、海潮寺橋、萬寧橋、安平橋,入黃浦江,是區(qū)內的主要水系之一。
明、清時,陸家浜是上??h城南郊,重要的東西交通干河,西經(jīng)肇嘉浜、蒲匯塘、通松江府,運輸繁忙。1926年6月,填浜筑成陸家浜路。
過去,陸家浜路朝東到頭,有一個渡口,這里就是黃浦江上著名的“南陸線”輪渡的碼頭。
1991年,上海第一座越江大橋、“南浦大橋”建成通車;而在這條航線下游的不遠處,西藏南路隧道穿越江底,貫通兩岸。
開埠后,商業(yè)發(fā)展,陸路交通逐漸頻繁。而河浜則漸趨淤塞,已不通舟楫,也無潮汐,進而成為發(fā)展交通的障礙。
圖:陸家浜的水道
光緒末年,開始填塞浜道支流,改筑馬路;辛亥革命后拆除城垣,大規(guī)模填浜筑路開始——肇嘉路(今復興東路)、方浜路、陸家浜路等,以舊河道命名的馬路,就是在這個時期修筑而成的。
1991年,南浦大橋興建,陸家浜路再次大改建,成為貫穿上海東西、又一大動脈的主要部分。2009年,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會,陸家浜路又一次被整修一新。
肇嘉浜,向東流到“斜橋”處分作兩條:一條改向東北流,于1915年被填平筑路,取名“方斜路”;另一條繼續(xù)向東,在今南浦大橋處注入黃浦,這就是”陸家浜”。
以前,上??h城的南門外地方大多是墳山,上海地區(qū)的殯儀習俗,出殯后,殯儀的隊伍不能從原路返回,所以,一般從南門出城抵達墳山,然后過斜橋后從西門返城。
這座斜橋,就是上海出殯隊伍返回城里的必經(jīng)之橋。從墳山里引出的煞氣,過了此橋后就一直朝西郊散去,永遠不要隨人們進入城里。
“斜橋”在1926年,陸家浜填浜筑路時拆了;隨后,這里成了滬西南的交通樞紐,有方斜路、西藏南路、徐家匯路、制造局路、陸家浜路等多條馬路在此交匯。
途經(jīng)此地的多輛公共汽車、電車在這里設“斜橋站”,使“斜橋”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先來說說675號的“清心堂”。
這里原名“上海長老會第一會堂”,成立于1860年。不久開辦清心書院,該堂做禮拜就在書院內,故稱“清心堂”。
新堂禮堂建筑平面呈獨特的“人”字形。樓上樓下無一根柱子,平頂高懸,地面自邊門至圣臺略呈波形,在建筑上頗具特色。
1958年,這里成為了南市區(qū)聯(lián)合禮拜場所。1979年9月9日復堂禮拜,1992年大修,同時新建二層樓小禮堂。1994年3月,清心堂被列為上海市建筑保護單位。
兩所學校的起源,都要從1860年說起。當時,大批浙北、蘇南難民進入上海。上海道動員社會各界出力安置難民,然而,大量兒童無處讀書。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著名漫畫家丁聰、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始人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和高鳳池等等名人,都畢業(yè)于清心中學。
改組后的上海中學總辦公室和高中部,就設在陸家浜商專的原址上。這個校區(qū)從1927年一直使用到1934年。
南市影劇院,陸家浜路871號,也就是在陸家浜路、迎勛路口,那棟四層樓的建筑。
說來也有點“好笑”,記著南市影劇院,不是因為它在南市的地位,而是讀書辰光,曾經(jīng)在南市影劇院背后,被拗過分——相信所有上海人都聽得懂,我說的“拗分”指的是什么,按照我同學的說法,“310102的80后,誰沒有在那片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
2011年,并入黃浦區(qū)之后,區(qū)政府決定將“南市影劇院”進行改造;去年有次再去看,早已殘垣斷壁了。
“大興街,賣大興貨”。
其實,這話有點冤枉了大興街,它最早的名字,并不是這樣寫的。
南市“大新街”定名后,人們發(fā)現(xiàn)不對了,公共租界也有一條新馬路(今天的湖北路),也叫“大新路”,為了避免重復,南市的“大新街”就取諧音,改名為“大興街”。
有著130多年歷史的紅房子醫(yī)院,完全是一個傳奇。
散落在陸家浜路上的記憶,又何止這些。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