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黨正青春》全媒體黨課 先導片
第九講 基層穩(wěn)固堅如磐
《百年大黨正青春》全媒體黨課由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人民出版社、人民網上海頻道、阿基米德傳媒共同制作,將在FM93.4上海新聞廣播《990早新聞》《市民與社會》節(jié)目播出音頻黨課;在學習強國、阿基米德APP、話匣子APP、人民網上海頻道、青春上海、今日頭條、看看新聞等平臺上線視頻黨課。
【歷史回眸】1927年9月,秋收起義失敗。部隊不僅傷亡很大,而且不斷出現逃兵。9月29日,起義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時,原有5000多人的起義部隊,只剩下不足1000人。部隊中彌漫著一股消沉怠戰(zhàn)的悲觀情緒。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毛澤東苦苦思索著解決之法。他發(fā)現善于做思想工作的第一團黨代表何挺穎所帶連隊竟無一人逃跑。整個連隊軍紀嚴明、士氣高昂。何挺穎告訴毛澤東,軍事力量驟降并不致命,致命的是部隊失去靈魂。這一想法與毛澤東不謀而合。
當天晚上,毛澤東就主持召開了前委會議,決定對部隊進行改編,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連上”,開啟了足以改變黨史軍史的“三灣改編”。
【歷史之問】為什么“支部建在連上”會有這么大的魔力?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又是如何影響歷史的走向?
【基層穩(wěn)固堅如磐】主講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師 汪仲啟
我腦海當中浮現的第一個答案是“群眾黨”。什么是“群眾黨”呢?就是說這個黨要扎根群眾,融入群眾,跟群眾融為一體。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就是指這個政黨,它要以群眾作為它的政治基礎,那么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群眾黨”,體現在什么方面呢?
解放戰(zhàn)爭期間,山東地區(qū)投入到戰(zhàn)爭的支援力量達到了700多萬,總共有超過4億斤的糧食、軍需物資被送往前線。所以陳毅元帥后來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農民用幾百萬輛小推車給推出來的?!?br/>
這位大娘名字叫王步榮。在1938年,當時徐向前的部隊還沒有到沂蒙地區(qū)去成立革命根據地。王步榮就將自己的第二個兒子送到了部隊去參軍。但是非常不幸,1939年他的兒子就犧牲了。隨即王步容又把她的第三個兒子送到前線。到了1942年,戰(zhàn)爭非常吃緊,可以說進入到了一個最艱巨、白熱化的狀態(tài),王步榮做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把她年僅只有14歲的四兒子和女兒也送到了前線。更讓人想不到的是,1945年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王步榮把本來留在身邊給自己養(yǎng)老的大兒子也送到了前線。
是什么樣的力量能夠讓一個母親把自己的5個孩子送上前線?后來,當我有機會親自踏上沂蒙的土地,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當時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在沂蒙地區(qū)做了什么?他們當時推行了一個“滿缸運動”。因為沂蒙地區(qū)山多缺水,老百姓的飲水特別困難,而且因為男丁都上前線,留在后方的女性,那個時候都是裹小腳的,挑水非常不方便。所以,當時部隊就有一條規(guī)定,只要部隊在村里一天,就要確保每日把各家水缸挑滿。
除此之外,經濟上,“打土豪分田地”,開展“雙減運動”,為貧苦農民爭取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
社會上,移風易俗,尤其注重婦女解放。比如開展“放足運動”,幫助廣大婦女沖破傳統觀念和陋習;開辦“識字班”“學文化、求進步”“學文化、求翻身”,提高了婦女的家庭地位、社會地位和思想覺悟。
紀律上,嚴格執(zhí)行《山東八路軍擁政愛民公約》,“不拿群眾東西,不讓馬啃樹皮,把老百姓利益當做自己的利益”。
生活上,為群眾“修路架橋”,挨家挨戶訪貧問苦,主動打掃衛(wèi)生、干家務、做農活。
這樣的黨、這樣的部隊,老百姓怎么可能不當“自家人”!
毛澤東同志說:“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惫伯a黨的力量到底從何而來呢?我想我們找到的第一個密碼,就是人民群眾。毛澤東同志講,群眾就是銅墻鐵壁,我們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有了陷敵于汪洋大海的滅頂之災的這么一種局面,那么就能夠彌補武器等等方面的缺陷。
【基層穩(wěn)固堅如磐】毛澤東同志曾經說:“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因此,中國共產黨基層穩(wěn)固的密碼之一是“有根”,而關心群眾需求,是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扎根”的秘訣。
我們黨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群眾黨”,黨的社會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1922年,黨的二大就明確,我們要建設“一個能夠實行無產階級革命‘大的群眾黨’”。獲得群眾的支持,使得這個一開始很弱小的黨擁有了“無窮的偉力”。而正因為中國共產黨真正密切關注群眾需求,把群眾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人民群眾才會“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真正將黨當做“自家人”,緊緊跟黨走。
【基層穩(wěn)固堅如磐】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力量無窮的第二個密碼,就是“有力”。它能夠有力地組織中國社會,發(fā)動起集體行動,一起來進行戰(zhàn)爭活動、國家的建設活動。組織起來以后,國家就有了力量。
近代中國為什么會落后挨打呢?最深切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組織。所以孫中山先生提出來,我們一定要“組織起來”,他說我們要“號召國之志士連為大群,立一中國三千年所未有之大黨”。這也開啟了以黨建國的歷史,但是歷史很清楚,國民黨沒有能夠真正完成組織中國、組織這個社會、組織這個國家的歷史重任。這個重任由誰完成的呢?中國共產黨。
組織力建設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一開始主持人講的,支部建在連上。當時毛澤東同志發(fā)現,在革命戰(zhàn)爭過程中,有沒有黨組織以及黨組織的工作有沒有力,這個戰(zhàn)斗單元的戰(zhàn)斗力差別非常顯著。后來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來,要支部建在連上,把黨的組織建設到最基層的戰(zhàn)斗單元。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形成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這么一個4級的組織體系。今天我們從中央到地方黨組織,這種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體系奠定基礎,就是在支部建在連上。
當然黨的基層建設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因為中國的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非常顯著的變化,就是出現了社會的分層分化。在今天這么一個多元化開放的流動的社會,我們的基層黨組織還能像過去那樣深入群眾、組織群眾嗎?還能有這樣的組織力嗎?
【基層穩(wěn)固堅如磐】從徐家匯樂山新村的改造故事中,我看到了“家園意識”。
這個家園意識是從何而來的呢?背后真正的凝結劑是基層黨組織。一開始樂山社區(qū)不像大家想象的這樣其樂融融。當時有基層同志說:“樂山樂山,垃圾成山,問題如山”。有些基層干部到樂山都要繞著走,不敢去的。為什么后面會發(fā)生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臉上會浮現出這樣的笑容?正是因為有基層黨組織去營造社區(qū)家園。
徐家匯街道為了推進樂山社區(qū)的改建,專門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下派了一個第一書記。第二天他就來到了一位居民家里去家訪,但是他連續(xù)三天吃了閉門羹,人家不給他開門。到了第四天,這個居民終于自己也覺得面子上抹不開了,打開門把這個書記迎進去,迎進去以后,兩個人就可以拉拉家常,慢慢這兩個人就成為朋友。
后來書記跟我講,這個居民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180度大轉變。居民區(qū)黨組織推的各種項目,這個居民原來都提反對意見,后來非常配合,更讓人意想不到的,原來他拖欠了10多年的物業(yè)費,自己主動都交了。
所以老舊小區(qū)的治理背后實際上是很復雜的群眾關系的構建,群眾關系的維護。那么這種家園意識怎么才能形成呢?實際上就是要靠基層黨組織。正是因為有了前期的群眾工作的基礎,把這個信任建立起來,那么再去推動社區(qū)的其他工作,就有了比較好的情感基礎、群眾基礎。
第二個因素,實際上是隱含在背后的“資源”因素。因為樂山這個社區(qū)歷史條件本身是比較差的,如果沒有外部資源去注入,推動它,去改善它的面貌,這樣的社區(qū)有可能會越變越差。但是我們看到為什么樂山地區(qū)老百姓獲得感那么強呢?正是因為黨和政府有大量的資源投入到這個社區(qū)當中去。這個就使我們想到,中西方國家之間關于城市發(fā)展的規(guī)律、動力機制,是有很顯著的差別的。
西方國家一般講“為納稅人服務”,我們講“為人民服務”。為納稅人服務就意味著社區(qū)納的稅越多,公共資源投入就越多,那么這個社區(qū)可能會越建越好。反過來說,這個社區(qū)如果納稅越少,那么有可能會被公共資源所遺忘、所拋棄,那么它就將不可避免的走向貧民窟化。所以我們會看到,在今天貧民窟的問題是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面臨的非常嚴峻的問題,但是中國的城市拒絕貧民窟,我們的老舊小區(qū)要進行持續(xù)不斷的完善改建。
實際上,樂山地區(qū)已經歷經多輪改建,上個世紀80年代,原拆原還。到了2000年以后,反復的進行實事項目,不斷的進行社區(qū)更新。最近這幾年,做的是叫“片區(qū)一體化的治理”,不斷的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空間。
在西方社會,他們容易造成優(yōu)勝劣汰,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這么一種馬太效應。那么中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會不會也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的判斷是只要中國共產黨秉持人民中心、群眾路線,就絕不會讓中國社會走向優(yōu)勝劣汰的失序境地。在中國,黨的領導起到了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所以在扶貧路上,我們承諾一個也不能落下,創(chuàng)造了精準扶貧、全面脫貧的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遠景目標。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不但嵌入在生產單元之中,同樣也嵌入在社區(qū)等生活單元之中,并通過黨建引領,在陌生人的社會重建傳統社會那種有機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家園共同體。
【基層穩(wěn)固堅如磐】有一位歷史學家曾說:“國民黨和共產黨是一根藤上結的兩個瓜。”兩黨都師法蘇俄,但最終結果卻迥然不同。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很多。其中非常關鍵的一條,是中國共產黨有扎實的基層組織體系,并建立了牢固的黨群關系。
1945年,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在國民黨“六大”所作的《黨務檢討報告》中,用三句話概括了國民黨各級組織的特征:上層臃腫,中層隔閡,下層虛弱。另有一位歷史學家說得更為直白,解放戰(zhàn)爭前,國民黨的組織形式大致呈現出“上層有黨,下層無黨;城市有黨,鄉(xiāng)村無黨;沿海有黨,內地無黨”的格局,它的社會基礎是十分薄弱的,基本可以說是一個“懸浮的黨”。
這樣的黨,跟牢固扎根基層的中國共產黨相比,怎么可能不失敗呢?
1949年,已經62歲、敗走臺灣的蔣介石自己也承認,“軍隊腐敗、政治貪污只是失敗時候的各種現象,而不是促成失敗的根本原因?!避婈牉槭裁磿瘮。紊蠟槭裁从腥藭澪??蔣介石認為,“第一在于制度沒有建立,第二在于組織之不健全?!?br/>
與此相對,早在1922年,中共“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就規(guī)定:各農村各工廠各鐵路各礦山各兵營各學校等機關及附近,凡有黨員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組,每組公推一人為組長,隸屬地方支部。到2019年底,我們最新的數據,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超過了9100萬,基層黨組織的數量超過了468萬,遍布祖國的山河大地、各行各業(yè),我們都建設了基層黨組織。可以看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重視基層組織建設是一以貫之的。
經過長期努力和建設,中國共產黨建立起了完整、嚴密的組織體系,并始終確保跟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強大戰(zhàn)斗力和不竭生命力的源泉。黨的基層組織對內通過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jiān)督黨員;對外通過組織群眾、凝聚群眾、引領群眾,鑄就了它穩(wěn)固的社會根基;匯聚起革命建國、改革發(fā)展、攻堅克難、銳意創(chuàng)新的磅礴力量。
【留聲未來】作為一個“群眾黨”,中國共產黨的生機活力,根植于基層組織同社會的緊密關系。但是面對一個日益開放流動、職業(yè)化的現代社會,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也面臨許多新的難題和挑戰(zhàn)。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建工作的難點在基層,亮點也在基層。隨著經濟成分和就業(yè)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就業(yè)的黨員越來越多,黨組織能不能像過去那樣繼續(xù)做好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引導他們積極發(fā)揮作用?基層黨建能不能做到黨員工作生活在哪里,黨組織就覆蓋到哪里,讓黨員無論在哪里都能找到組織找到家?黨組織能否緊跟時代,無論面臨怎樣的挑戰(zhàn),都能讓黨心、軍心、民心始終緊緊相連呢?
我想這是新時代給我們提出來新的問題。謝謝大家。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