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將這些藥送到居民手里。”5月1日,閔行區(qū)新虹街道天一小區(qū)的志愿者們正在忙著分裝從醫(yī)院代配好的藥物,并標記清楚姓名和房號,準備送藥。志愿者們已經在這里奮戰(zhàn)了20多天,“送藥上門”拉近他們與居民之間的關系。
回想起一周前,4月23日晚,當一位居民在群里發(fā)了句“這市級志愿者能信?”的牢騷時,卻激起40多條回應為這批志愿者正名。
“不可以這么說人家,他們蠻辛苦,一天到晚樓上樓下跑好幾次?!?br/>
“都看在眼里,他們來了,我們樓棟確實規(guī)整很多。”
“素質極高,從來不會冷眼對你,也不會砸門?!?br/>
……
居民區(qū)群內消息截圖
居民都提到一個“神秘”的人——“張師傅”。
“最起碼我們這棟樓的張師傅,是任勞任怨,沒有一句怨言?!?br/>
有居民發(fā)問,“我們是同一個志愿者嗎?姓張的,戴眼鏡的”
“昨天我家一個煤氣灶來了,張師傅從一樓背到六樓,后來送東西上來又把煤氣灶拿下去了?!?br/>
“是的,25號的志愿者張帥哥真的很好,疫情結束后一定要寫份表揚信?!?br/>
……
有位志愿者看到這段對話,覺得有意思,截圖轉發(fā)到他所在的新虹臨時黨總支群。
尋找“神秘人”張師傅
循著居民提供的“線索”,臨時黨總支群開始尋找“張師傅”。
新虹臨時黨總支由來自上海9家市級機關的42名黨員志愿者組成,4月8日晚緊急集合到達新虹街道,已經奮戰(zhàn)了20余天。來自市政協(xié)和市市級機關工作黨委的6名同志組成航華一村第七居民區(qū)臨時黨支部,在天一小區(qū)志愿服務。
“這是說你?” 群內有人@市級機關工委張紅雷。
“說的是‘我們’!”張紅雷說:“我只是其中之一,我們這里張老師就有兩位,扛煤氣灶上6樓的,是張法震老師?!?br/>
穿了防護服,幾位志愿者身形差不多,居民只知道一個人的姓,就開始稱呼志愿者為“張師傅”,其實,將新的煤氣灶扛上6樓的是張法震,把居民家壞的煤氣灶拿下來的是張紅雷。
志愿者剛剛入住航一七居委時,小區(qū)卻是另一番景象。“小區(qū)管得不好,才有這么多陽性,消殺沒到位,快遞沒人送,物資也不發(fā)?!本用駶M是抱怨。
志愿者們?yōu)榫用癜徇\物資
天一小區(qū)有37棟居民樓,800多戶人家,1700多名居民,10個封控樓?!拔覀儼堰@個小區(qū)概括為‘老獨病租群困’——彈丸之地,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多,病人多、群租多,困難戶多,挑戰(zhàn)很大?!?臨時黨支部書記徐益明說。
“我們承包了10棟封控樓200多戶居民的上門測核酸、發(fā)放抗原試劑、物資配送等任務?!?來自市市級機關工作黨委的浦小立說:“剛開始,同事敲門,20分鐘也不開,一開就罵。也難怪,封控在家很久了,人是會有情緒的?!?br/>
特別是第一次,隊員剛上封控樓,迎面一個居民拿著抗原試劑對他們說:“我‘中隊長’(意為抗原異常)了,怎么辦”,大家頓時蒙圈。
“張師傅”上門為居民送物資
每天至少兩次“掃樓”,即由一位隊員消殺開路,其他人手提肩扛各類物資,從一樓爬到六樓,再從六樓下到一樓,逐家逐戶發(fā)放。幾天后,居民對“張師傅”已非常熟悉?!艾F(xiàn)在只要敲兩下,門就開了,居民笑著打招呼:做抗原還是送物資呀?”
4月24日,天一小區(qū)成立“張師傅工作室”?!皬垘煾怠眰冋f:“這個名字挺好,就將上封控樓的同志,統(tǒng)一稱為‘張師傅’了。”
“張師傅工作室”剛成立就拓展了隊伍,除了航一七臨時黨支部的6位志愿者,還加入了居民志愿者——“張師傅”們一起參與封控樓棟的服務治理。
“我和黨員姐姐一起做志愿者”
社區(qū)封控延長,配藥問題突出,以老人居多的天一小區(qū)尤為如此。浦小立被抽出來配合居委干部為居民配藥送藥。有人告訴她,配好藥,可以按門鈴讓居民下樓取。
“凡來配藥的,大多是身體不太好的老年人。小區(qū)沒電梯,讓他們爬上爬下,我于心不忍?!逼中×㈤_始挨家挨戶送藥,每次敲門,都跟老人家解釋清楚配了多少藥、花了多少錢。有時也會遇到藥沒配到,她會解釋一下:“醫(yī)療資源緊張,這家醫(yī)院沒能配成。我們再到別的醫(yī)院想想辦法。”
“一開始抱怨很多。好多次以后,他們慢慢理解了,見到我就說謝謝。說以前,都是叫我們下去拿,現(xiàn)在你給我們送上來。不管配沒配到,都非常感謝你!”
志愿者們?yōu)榫用衽渌?br/>
一天,居民將團購的酸奶分享給志愿者,“你們一直跑來跑去非常辛苦”,浦小立很溫暖,“能讓居民少一些怨氣,付出就是值得的。我們把居民當成親人,才能贏得尊重?!?br/>
工作一段時間,志愿者開始思考,作為老舊小區(qū)的天一小區(qū),我們走了以后怎么辦?如何建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黨員們利用掃樓機會,在天一小區(qū)建立五個樓道群,進入六個群,把年輕居民安排為樓組長助理,建立起居民自己的志愿者隊伍。
“我們找年輕人與沒有手機的老人結對,群里信息請年輕人代為轉達。”徐益明說,“我們撤了,社區(qū)治理工作要靠社區(qū)居民共同努力,尋找居民中的‘熱心人’,調動年輕人積極性,居委會之外,又多了一支力量。”
這天,一名搬運物資的大二學生志愿者得知一起工作的是來自市級機關的共產黨員,她說:“我也要入黨!”她與浦小立在居委會辦公室黨旗下合影,并發(fā)到朋友圈,自豪地說:“我和黨員姐姐在一起做志愿者?!?br/>
從居民開門就罵到笑臉相迎;從第一次維持核酸秩序時聽到無數抱怨,到現(xiàn)在的連聲謝謝;從居民的埋怨到“張師傅”被N次點贊……居民與志愿者之間有了更多理解?!斑@樣的變化,還出現(xiàn)在我們志愿服務的各個點位。我們看到新虹街道,閔行區(qū)和整個上海重新復蘇的希望?!薄皬垘煾怠闭f。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