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號,我到武漢第38天。
下午去到了同濟醫(yī)院光谷院區(qū)重癥監(jiān)護室,看到第1例ECMO脫機患者,已經(jīng)在做康復操了。華山醫(yī)院呼吸科主任李圣青教授告訴我,這位患者的肺部有了逐漸好轉的跡象,希望通過康復操的鍛煉,能夠讓他盡快康復出院。到時這對于重癥患者來說,將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喜訊!
感染科陳澍教授在加班加點地緊盯著監(jiān)視屏,病床上一位60多歲ECMO插管患者牽動著他的心。陳澍教授對這位重癥患者先后搶救過多次,非常希望他能夠堅強活下來。ECMO插管是高風險操作,必須要征得家屬同意,在取得了家屬的電子授權后,他看到了一線希望。
今天在方艙“康復患者群”里,有人在轉發(fā)一篇新華網(wǎng)的報道,標題是“專家談新冠肺炎治愈:輕癥不會留后遺癥,康復者不具傳染性”。原標題也很直截了當,就是告訴大眾:體內(nèi)病毒已清除,對他人無危害,專家表示——新冠肺炎康復患者正常生活沒問題。群里有病友“點贊”,也有康復患者回復說:“每個人都把這篇文章發(fā)到朋友圈,免得以后我們出去被朋友不理解。”
這其實就暴露出了疫情背面的另一個問題,傳染癥康復患者是否會被歧視,他們能夠順利回歸社會融入生活嗎?實際上在我拍攝的過程中,不斷有患者對我說,你不要拍我,如果拍到的話能否幫我打馬賽克?我們所有的報道也都是這樣處理的,保護患者以及康復患者的隱私,減少攝制對他們正常生活的影響。那么你呢?你會歧視這些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嗎?
微信朋友圈里,武漢同濟醫(yī)院心內(nèi)科副教授周寧醫(yī)生發(fā)了這樣一段話:
“我們悲哀地發(fā)現(xiàn),在最初同仇敵愾的悲愴情緒退去之后,這些痊愈的被感染者即將面臨被歧視的社會問題。甚至有的老年被感染者面臨被家庭遺棄而無家可歸的現(xiàn)象。姑且不說這些度過安全隔離期的曾經(jīng)的被感染者,目前已不具備有傳染性。中國的這8萬多被感染者,是他們用身體作為盾牌,擋住了這個人類前所未見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第一輪攻擊。尤其是3000多位罹難者,他們用身體作為戰(zhàn)場,讓現(xiàn)代醫(yī)學第一次摸索如何與這種新型病毒交鋒,給全人類積累了極為寶貴的診療經(jīng)驗。誰能保證在往后余生中我們不會碰到另外一個和Covid-19相似的病毒呢?到那個時候我們才會明白,是這8萬多人用他們的身體作為試驗田,促進了醫(yī)學的進步,那時候我們和我們的后代,都是受益者?!?/p>
愿我們能夠對新冠肺炎患者心懷敬意!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黃伊罕
2020年3月12日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黃伊罕 陳瑞 編輯:邢維 實習生:鐘威虎)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