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吉林省通化開往集安的4347/8次旅客列車,沿線途經(jīng)水洞、鐵廠、黃柏等多個鄉(xiāng)鎮(zhèn),雖然全程只有115公里,卻設有9個車站3個乘降所,最低票價2元,全程僅需9元。這趟短途“慢火車”,從1943年運營至今已慢悠悠地開過77年光景,是沿線百姓出行最便捷的鐵路“公交車”。像這樣的“慢火車”,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共開行了12.5對,覆蓋吉林、遼寧、內蒙古三?。▍^(qū))40個縣市59個鄉(xiāng)鎮(zhèn)。在高鐵網(wǎng)越來越密集的新時代,這些“慢火車”不知疲倦地穿行在白山黑水的鄉(xiāng)村間,體現(xiàn)了鐵路人保障民生、精準扶貧的責任擔當。
“窮”車開出富裕路,“塊八毛錢”的票價幾十年如一日;
4318次,從通化到丹東,全程24.5元;
4328次,從赤峰到葉柏壽,全程11.5元;
4325次,從沈陽至長甸,全程26.5元;
......
這12.5對“慢火車”,基本開行在較為貧困的地區(qū),幾元、十幾元的票價成了列車的“標配”。多年來,這些“慢火車”票價基本沒有過調整,每趟車的最低票價不超過2元。只有長途客車一半左右票價的“慢火車”,成了沿線很多低收入村民出行首選的交通出行方式。
多年不變的票價背后,悄悄改變的,是沿線百姓越過越紅火的日子。
“年輕的時候,我背著兒子坐這趟車去趕集,現(xiàn)在我?guī)е鴮O子去錦州賣貨,這么多年了,我都當上奶奶了,接我進城的小慢車卻一直沒變。”錦州至葉柏壽的4255/6次列車1975年開始運行,家住刀爾登的李玉蘭今年已61歲,一有空便乘坐這趟車將自家院子里栽種的蔬菜、大棗帶去錦州售賣,30多年下來,“慢火車”幫她補貼了不少家用,也讓她的日子越過越富裕。
像李玉蘭這樣的旅客還有很多。一到秋收季節(jié),4343次、4349次、4341次,這些山區(qū)“慢火車”就變成了一個個流動的農貿市場,山野菜、粘豆包、蘑菇、蘋果,成百上千袋農副產品跟著列車,走出封閉的大山,走向廣闊的市場,變成村民實實在在的收入,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加快了沿線貧困地區(q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跟其他列車不同,這些“慢火車”除了在車站??客猓€設有不少的乘降所,乘降所沒有客運員,沒有站舍,列車到站后就靠列車員組織旅客上下車,旅客上車后辦理補票手續(xù)。這12.5對“慢火車”,一共設103個車站、72個乘降所,雖然多了站停,影響列車運行速度,但就是這些叫不上名字的乘降所,打通了山區(qū)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也讓更多山區(qū)的孩子在家門口乘車外出求學。
家住吉林小姑家村老馬家的兩個女兒,從小便坐著吉林至圖們的4343次列車到蛟河求學,姐姐上中學妹妹上小學,姐姐上大學妹妹上中學,如今姐姐已經(jīng)從吉林大學畢業(yè),妹妹也將迎來高考。這趟“慢火車”拉著山村里千家萬戶的孩子們,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隨著“八縱八橫”高鐵網(wǎng)的不斷完善,“微循環(huán)”不斷切入“大動脈”,乘坐“慢火車”也能走向“大世界”。
海拔1000多米的吉林老爺嶺村位于長白山余脈,四面環(huán)山,交通不便,4343次“慢火車”成了村民進城最便利的交通工具。
“慢火車”不僅讓貧困地區(qū)的百姓出行更便利,也越來越受到城里市民的青睞。
臨江車站旁的珍珠門村原是省級貧困村,村民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正是通化至臨江4350次“慢火車”帶動的旅游熱,讓村民們看到擺脫貧困的商機,開發(fā)采摘園,建起農家樂,鄉(xiāng)村旅游搞得紅紅火火,人均年收入由往年的1200元增長到9500元,村民們摘掉了貧困帽子。
乘坐通化至臨江4349次,到松嶺來場雪村游;
乘坐通遼至庫倫4370/67次,到大青溝來場草原游......
朝發(fā)夕至、站站停車、票價便宜,在快節(jié)奏的當下,憑著這些特有的優(yōu)勢,“慢火車”成了很多沿線鄉(xiāng)村的黃金旅游線。 “慢火車”不僅帶動鄉(xiāng)村旅游熱,“慢火車”也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為沿線村民打開了一扇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窗。
(看看新聞Knews記者:任彬源 孟雷 馬越 通訊員:范波 實習編輯:蘭欣翰)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