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首個國際藝術品交易月的最后一波重磅活動之一,首屆藝術與設計創(chuàng)新未來教育博覽會(FutureLab,簡稱“教博會”)于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舉行。這是一個全球首創(chuàng),以研究、展示藝術與設計教育如何面向未來為主題的綜合性展示與交流平臺。來自海內外30多家藝術名校及知名機構參與本次教博會,在為期一周的博覽會期間將舉辦70余場工作坊和4場藝術教育論壇。首屆教博會旨在立足于全球語境下對于博覽會的模式進行一種全新的探索,不止步于藝術的展示和交易,而是以藝術教育為切口指向人文的討論和思考,以突破性的維度豐富上海的城市文化圖景。
在展覽單元,各參展院校都有一個獨立策劃的展覽,呈現(xiàn)包括視覺藝術、新媒體研究、建筑與設計等各學科的教育與創(chuàng)作最新成果;近二十家國內外頂尖藝術院校帶來了最新創(chuàng)作,通過獨立策劃的展位,呈現(xiàn)包括視覺藝術、新媒體研究、建筑與設計等各學科的成果作品。
例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帶來了建筑學院、設計學院、藝術人文學院以及傳播學院各自的展示,其中,設計學院帶來了與英國航空公司合作的設計項目“未來飛行”,這一項目中探索了身體與座椅的聯(lián)系,設計出“可穿戴的座椅”,來提高乘客的飛行舒適度。同濟大學創(chuàng)意設計學院同樣關注未來,設計師們針對火星登陸的議題展開設計想象,其展覽《火星玩家》共呈現(xiàn)13件概念設計展品,其中,部分展品邀請觀眾進行體驗,比如模擬火星環(huán)境所制作的泥土地面等等。
在論壇單元,包含“全球院長峰會”、“創(chuàng)生&精確:藝術、設計和科學間的非平凡關系”,以及“教育大家談”和“中小學創(chuàng)新藝術教育”等四大門類的演講與對話,在為期一周的博覽會期間就藝術教育的未來進行演講、對話和專題研討。
教博會舉辦期間,由各個學校領銜的工作坊將把課堂搬到展場。在 FutureLab 舉辦的七天內,將有逾70場由國內外知名藝術設計領域導師帶領學生們展開不停歇的頭腦風暴和動手創(chuàng)作,在博覽會現(xiàn)場呈現(xiàn)一個匯聚全球藝術與設計優(yōu)秀導師的藝術課堂。
其中包括由上海紐約大學新媒體交互系帶來的針對不同年齡層展開的藝術與人工智能交互課題的系列工作坊、以及針對青少年和成人推出的DIY可循環(huán)利用垃圾袋工作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帶來了藝術寫作工作坊、同時將舉辦針對6-12歲兒童的系列創(chuàng)意靈感課程。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現(xiàn)當代藝術專業(yè)教授帶來了為期三天的“杜尚和受他影響的藝術家們”工作坊、普利茅斯藝術學院則推出了針對6-16歲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訓練營。另外還包括以數(shù)字藝術為主題的“未來的重點:塑造世界的藝術研究”、以及以社會和批判性思考為基礎的的“話語設計”工作坊等等。
博覽會期間將展開多個與機構合作的“特別公共項目”。世界自然基金會將在N1館入口處設立影像展位“熊貓放映廳”,循環(huán)播放多件影像作品,傳播其為了生生不息的地球、為了可持續(xù)的美好未來,與大家所做的共同努力。11月25至12月4日期間,世界自然基金會也將在與N1館隔街相對的特別展廳“瓷屋”內攜手3位明星志愿者與5位藝術家,共同為公眾免費呈現(xiàn)一場關注自然與藝術及未來的精彩展覽——水的旅程自然藝術展《融》。
這次項目的起源與世界自然基金會“水的旅程”,2019年WWF中國淡水保護大使倪妮,江豚保護大使張靚穎,明星濕地使者吳敏霞踏上水的旅程與WWF的科學家們共同開啟了長江溯源的探索之旅。 為了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喚起公眾對淡水保護的關注和參與,WWF發(fā)起了這次與藝術的跨界合作,水的旅程自然藝術展,以融為主題,聚焦人與水的共生關系,帶來自然與藝術的碰撞。
“水的旅程”藝術展策展人徐凌意用“融”的含義,是與自然合而為一,這時兩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同時詮釋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參展藝術家為:陳欣、黃喆、劉任、劉月、王也。藝術家王也,此次展出的作品《元數(shù)據(jù)》,將傳統(tǒng)漁網加入湘繡的刺繡技法融入到這件作品中—在魚米之鄉(xiāng),湘繡既是一種創(chuàng)作,又是一種勞作。用細細的真絲繡線一針一線地制作圖像,這些色彩斑斕的繡線線段就是這個圖像的元數(shù)據(jù)。隨著長江魚類資源的嚴重破壞,長江無魚已是事實,漁網成為對中國傳統(tǒng)捕魚方式謝幕的一種紀念,更是一種未來的向往,未來的長江漁業(yè)資源必然會迎來新的生機。
藝術家黃喆的《無量的瞬息》系列,用獨特的材料在作品中展現(xiàn)了他對地質與時間的理解。他的作品利用光效作用, 顯示著在時間中物質循環(huán)的生生相惜與循環(huán)反復。通過作品同時感受到了水在時間與大自然力量共同作用下產生的迷人痕跡: 河流的分選、侵蝕、沖刷。水在地質作用下日積月累, 留下了力量, 留下了蜿蜒, 凝結成了耀眼的瞬間。藝術家同時也在通過創(chuàng)作的過程去解釋這種累積與呈現(xiàn)的關系, 借助數(shù)字化工藝, 通過繁復的創(chuàng)作步驟來達成一種累積效應, 最后用平面與光效去消解投入的勞作與時間, 如同水的地質作用在綺麗的表象背后蘊藏著深刻的內涵。
“教博會展現(xiàn)的并非是已經被定型的作品,或是已經被固化的思想,而是呈現(xiàn)對于未來藝術教育模式的探索,呈現(xiàn)正在孕育、激蕩、形成中的新想法、新做法、新期待、新可能?!敖滩牧硪粋€角度來討論藝術的問題,可以被視為對于上海西岸整個藝術生態(tài)的補充,” 首屆藝術與設計創(chuàng)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協(xié)調統(tǒng)籌施瀚濤表示,教博會就藝術教育前沿課題、跨學科設計與創(chuàng)作實踐以及社會應用等議題,攜手各方共同構建一個國際對話交流平臺。為藝術界、教育界、投資界,師生及其家長,以及文化政策制訂者了解更多信息,提供更好渠道與機會。上海藝術生態(tài)越來越活躍,教博會作為藝術教育的風向標,將作為重要一環(huán),連貫起完整的藝術生態(tài)鏈條。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琳琳 攝像:張凱 編輯:范燕菲)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