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城市的喧囂,放飛郊野“慢生活”,都市人對于綠色休閑微度假的熱衷,也讓市場看到了“老宅更新”背后的商機。近年來,有品牌瞄準遠郊沉寂的老宅,短短三年時間,已在浦東、崇明、奉賢、松江等地開出近30家門店,堪稱“老宅收割機”。今天的《轉(zhuǎn)角遇見“美”》國慶特別報道,讓我們?nèi)ミ@些煥新的老宅看一看。
奔赴五六十公里,只為周末午后的一杯咖啡,值得嗎?
在浦東老港的“一尺花園”紅窯店,答案是肯定的。無論周末與否,這里總總會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慕名打卡、拍照拔草之人。紅窯的前身,是建于1969年的制磚廠。煙囪、拱頂、紅磚,工業(yè)遺存變身休閑餐飲空間,開門即火爆,等位一兩小時都不算稀奇。
如此“趨之若鶩”并非個案,“紅窯”之前,“一尺花園”已在浦東川沙、松江廣富林、寶山美蘭湖等地先后開出近三十家門店,遍及上海所有郊區(qū),今年國慶前夕,更是一連開出五家。
“我們說我們是農(nóng)村包圍城市”, “一尺花園”合伙人張夢翔坦言,2018年,“一尺花園”首店陶家宅店剛剛開出的時候,上海已匯集了7000多家咖啡館,“而我們想做七千分之外的那一個!”
要在7000多家咖啡館中脫穎而出,“一尺花園”瞄準的就是遠郊老宅。
上海最西面,淀山湖畔的岑卜村店,正是其中的新鮮血液。古樸的"老宅群落",最初只是村里的校舍廠房,后雖作為田園會所開放過一陣,但十年前便空置下來。
在遠離都市、遠離景區(qū)的老房子中開出的“一尺花園”,為何開一家火一家?
張夢翔道出了“老宅新生”的密碼:“我們的改造理念是與自然共生。我們覺得對于大自然的追求其實是人與生俱來的,我們就想要把自然和美傳達給每一個人,讓大家在觸手可及的空間內(nèi)都可以去感受?!?/p>
老房的改造,也遵循“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變身中的岑卜村老宅,除了保留屋頂斗拱立柱等屬地標簽外,視覺上繁雜的竹編墻,則被簡潔明亮的白色外墻所取代;走入內(nèi)部,原本被隔斷的空間整個打通,并在墻面內(nèi)嵌上大開面玻璃窗,保證人與陽光充分接觸。而與自然最近的親水地帶,也特意做了“加法”:拓寬碼頭、拓寬木棧道,再加裝臺階,讓臨河親水的體驗更進一步。
“一尺花園”軟裝設計師崔艷紅介紹說:“像白鷺、鳥類也在這里活動,一水之隔就是‘小橋流水人家’,這里其實是非常真實的人和自然相結(jié)合的地方?!?/p>
目前,岑卜村將“一尺花園”建設列入當?shù)氐摹班l(xiāng)村振興示范村創(chuàng)建”項目,打造“國潮+”生態(tài)文化品牌。
而對由300多歲范文景故居改建而來的廣富林店來說,則會在保護性修繕之后,特派“植物小分隊”進場,根據(jù)內(nèi)部獨特的空間格局度身選材、定制“綠裝”。
建筑、生態(tài),并非全部。每家門店通過不定期舉辦藝術展覽、閱讀互動、周末市集等活動,營造復合型體驗。
保護、修繕老宅,更注重活化利用,在專家看來,“一尺花園”的模式,為老宅注入了消費、藝術空間等現(xiàn)代化元素,也為鄉(xiāng)村注入活力。
通過商業(yè)模式,激活老宅的生命力,實現(xiàn)商家遠郊“雙向奔赴”,或許未來,越來越多的“聯(lián)姻”將在活化利用、空間運營中誕生。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潘窈窈 王毅)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