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小年。我們來到了奉賢南橋的周麗娟家。聯(lián)系選題時看了她的故事,從中學(xué)開始,14年照顧一對獨居老人,看似波瀾不驚,卻在平靜里有種堅韌綿長的力量。電話里,周麗娟的語速很慢,一字一頓,每個細節(jié)都不厭其煩地與我確認。
見了面才發(fā)現(xiàn),周麗娟短發(fā),身材高挑,腰板挺直,一看就是手腳麻利,雷厲風行。早上十點不到,周麗娟已經(jīng)開始在廚房忙碌起來。鍋里燉著魚,一邊案板上,山藥已經(jīng)削皮切片。
紅燒魚頭,山藥肉片炒木耳,這些菜都是周麗娟照料的夏月蓮老太太愛吃的。所有的食材都是精心挑選。鐵棍山藥削皮后,一片片切得很薄,周麗娟說,這樣切成薄片,山藥可以炒得酥爛一些,方便消化也更加入味。每到周末,周麗娟總都會燒上幾個老人愛吃的小菜,給她送去。如果來不及做也會買些熟菜帶去。不過,自家做的菜,葷素搭配,易于消化,適合老人,口味也比較清淡,只要有時間,她都會堅持自己做。周麗娟媽媽錢桂勤有時也會在一旁打下手。
周媽媽不到60歲,看上去身體硬朗,但頭發(fā)已經(jīng)白了大半。周媽媽說,自己前幾年有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嚴重的時候躺在床上不能動,家務(wù)活都交給了女兒。每到了周末,她都會多準備一些食材,給老人洗好帶去,省去老人自己跑菜場買菜洗菜的麻煩。
周麗娟的兒子小恒今年6歲,虎頭虎腦,活潑可愛,小恒知道,每個周末媽媽都要到錢橋鄉(xiāng)下看老太太。從南橋到錢橋,坐公交車需要一個半小時,開車也要半小時,小恒喜歡粘著媽媽,所以會和媽媽一起去錢橋。周麗娟和媽媽錢桂勤收拾好東西,帶好飯菜和水果點心,催促著小恒趕緊出門。幾乎是每個周末,一家老小三代人就是這樣出行的。
夏月蓮老太太家在前橋的一處平房,屋內(nèi)破舊不堪,這個家,老太太已經(jīng)住了很多年了。多年前,老先生還在世的時候,老倆口曾經(jīng)住過敬老院。也就是在敬老院里,周麗娟認識了這對病弱的老人。采訪中,周麗娟回憶,在學(xué)校組織的志愿活動中,她看到兩名瘦弱的老人坐在角落里,老伯龔瑞賢兩腿殘疾,阿婆夏玉蓮有輕微腦震蕩和腰椎病,兩人靠低保過日子。周麗娟額心里就萌生了照顧的念頭。因為住不慣敬老院,老倆口很快又搬回了自己家。周麗娟就天天去老人家?guī)椭鲂┘覄?wù),每天幫忙洗碗,打熱水。這一照顧就是14年。
在老太太家里,周麗娟忙前忙后,無暇顧及采訪。自來水冷得刺骨,周麗娟動作麻利,卷起袖子就開始洗衣服。老太太聊天時說到嗓子疼,周麗娟的媽媽悄悄跑出去買了西瓜霜含片。寒潮來襲,老太太家的水管爆裂,當場水漫金山,正在上班的周麗娟接到老太太電話,趕緊給爸爸打了電話。周爸爸馬上趕到老人家,幫著舀水,清理房間,修好了水管。老人的羊絨衫,羽絨服都是周麗娟準備的,家里的手機,洗衣機,各種吃喝用度也都是她買的。老先生在世時住院,一度神志不清,周麗娟幫著換尿布,來回奔波,直到老先生去世,病房里的人都以為這是老人的女兒。
自從18歲開始認識老人,畢業(yè),當兵,工作,結(jié)婚生子,直到現(xiàn)在,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階段,照料老人這件事,整整14年從未間斷過。周麗娟笑著說,當時即便是挺著大肚子,也會一路小跑趕公交車,連售票員都已經(jīng)認識自己。很多人都覺得周麗娟的堅持很不容易。我問了她一個最尋常也最難回答的問題,為什么堅持這么久,要放棄太容易了。周麗娟說,照顧他們時間長了,產(chǎn)生感情了,久而久之在他們心里我就像他們一個親人,每個禮拜他們總會盼望著的,我自己也放不下割舍不下,心里有這樣一份感情在。說完,她笑笑,點點頭,也許就是這種感情支持著她14年如一日地延續(xù)著這份特殊的母女情。
(看看新聞網(wǎng)記者:王琳琳)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