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石頭小路拾級而上,青海玉樹結拉村的古老民居出現在我眼前。這些石頭砌成的房子,已經在這里矗立了幾百、上千年。在村民口中,玉樹的安沖鄉(xiāng)盛產石頭。而這棟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石頭房子,正是青海傳統的藏式碉房。墻體斑斑駁駁,每一塊石頭都經歷了千年風雨的洗禮;墻厚約80-100厘米,外形堅實、穩(wěn)重、粗獷。
結拉村的村支書羅松元丁告訴我,前輩建造房子的時候,要選一個好地方,然后再按照非常講究的方式去收集石頭。通常,用方形的石頭來蓋房子,用上好的木材作為封頂時支撐房子的柱子。這間碉房,已有千年歷史。2010年玉樹地震的時候,幸運地沒有受損。我想找住在碉房里的人聊一聊,但遺憾這間碉房已經無人居住。我的運氣不錯,就在它的旁邊,一座有百年歷史的碉房里還住著一位80歲的老人卓拉,可以告訴我這些老房子的故事。
卓拉,已經八十多歲了,在結拉村生活了一輩子,從未踏出過這個村子。這棟老碉房里,承載著她一生的記憶。底層是牲畜圈,樓上住人,這是青海最原始的碉房結構,它們建在背風向陽的山坡,最早是為了防御外敵和野獸的侵襲。地震之后,她和兒子搬去了村子里的新居。雖然生活更方便,也有新的瑪尼堆;但是她覺得還是自己的老房子好,所以依然每天過來村子里轉經、修行。即使腿腳已經很不方便,但她每天還是會爬上老碉房的二樓看一看,坐一會。
我遇見她的這一天,她正在房子里煮糌粑。她一個人在床邊靜靜地坐著,手上捻著佛珠;她的皮膚已經褶皺得像老樹皮,但深情安詳。和這座房子一樣,雖然歷經風雨但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2010年的地震,結拉村的多數民居都沒有那么幸運,不同程度地受到損毀,丹澤的奶奶家也不例外。地震之后,他家的老房子就不能住了。丹澤今年22歲,他在村子里上了小學,這有他童年的記憶。年前,他第一次去買了年貨,帶著一箱沉甸甸的禮物,從玉樹州顛簸了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回到了村子。他陪著奶奶,重回了老房子。當年睡覺的床邊,墻上貼的獎狀還在,和爺爺奶奶點點滴滴的記憶也還在。
丹澤很感慨,房子雖然損壞了,但這段時光卻那么鮮活,永遠的留在他的生命中?,F在,丹澤的奶奶家已經搬去了政府重建的安居房。玉樹州95%的建筑都是重新修建的,玉樹大地震過去8年,廢墟上重生了一座新城。
丹澤回家過年,在外漂泊的游子和守護著家鄉(xiāng)記憶的老人在新年里團聚。新蓋的藏式民居院落與古老的碉房互相映襯。一個個團圓的故事在上演。這里,是家的方向,是心底最深的牽掛。
(看看新聞Knews記者:賴瑗 姜濤 編輯:沈佩佩)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