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吹起《江南好》這首曲子,倪克琥就會想起逢年過節(jié),街坊鄰居聚在"張家大客堂"的舊日時光。原張園居民倪克琥說:“過中秋或者過年的時候,經常吹這首《江南好》,很受居民的歡迎。”
倪克琥、黃敏夫婦二十多年前搬入張園,又在3年前搬離,對張園的情感,保留在了他們親自制作的這部短片里。原張園居民黃敏說:“上海的第一個電燈、第一臺放映機、第一臺照相機,張園誕生了很多個第一。我們?yōu)榱苏疫@些資料,去了上海圖書館,去了靜安檔案館?!?/p>
作為“海上第一名園”,張園留存著濃郁的近代上海弄堂風貌,也是上海現(xiàn)存最大的中后期石庫門建筑群之一。守著這獨一份的歷史,老房里的居民們,生活卻并不容易。有的居民家中冬天曬不到太陽,有的三代同堂,生活空間非常擁擠。
七十二家房客的使用,也讓老房不堪重負,保護性修繕刻不容緩。2018年10月,張園正式啟動征收,一輪征詢同意率超過94%。二輪預簽約,短短6天簽約率就超90%的生效比例。對于搬遷,居民們紛紛難掩激動。
就在張園啟動征收的前一年,上海明確提出舊區(qū)改造方式由“拆改留并舉,以拆除為主”,調整為“留改拆并舉,以保留保護為主”。張園內需要保護的建筑面積超過4.4萬平方米。為此,張園在全市率先采取"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實施保護性征收和開發(fā)。探索并非一蹴而就,標準如何制定,資金如何平衡,都擺在了舊改辦的面前。
靜安區(qū)建管委副主任、舊改總辦副主任凌斌表示:“整個地塊共有居民1272戶,涉及單位41家,把每一戶的帳算清楚,把工作做深做細。”
當居民陸續(xù)開始搬離,張園內的43棟、174幢、2053個房間的建檔工作,早已悄然開始。
5家專業(yè)單位、40名技術人員,對每處細節(jié)進行查勘、測繪、拍照、記錄。每棟建筑每個門牌號,都有了一份完整的檔案。
上海靜安城市更新建設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林說:“外開的百葉窗,制作方式都是純手工打造。已經發(fā)生了公共部位的病害,我們也把它全部找出來?!?/p>
對老建筑的保護,也沒有止步于建筑本身,人的故事,也通過口述史的方式,一點一滴搜集。馬林說:“她講述了很多她的祖父住在里面的細節(jié),不愛出門,穿中式褲子。通過這樣的形式把城市的文脈、海派的弄堂記憶保存起來。”
如今,走進張園,每扇窗戶、每個五金件,都被一一編號。張園也向全球建筑大師發(fā)出邀請,征集方案,并組成了以中科院院士領銜的評審團隊。靜安區(qū)委書記于勇:“慢不得也急不得,想明白的要抓緊建設,還沒想明白的要把它想清楚,還是要對歷史負責,一百年的老建筑要把它活化利用好?!?/p>
當年搬家時說的那句“常回來看看”,居民們沒有食言。一些居民們就算搬了家,也會偶爾跑來張園這里買上幾個血糯米八寶飯。
老鄰居聚在一起,敘舊情,話平生,暢未來。張園老居民表示:“等張園建好了,我們張園老姐妹們再到張園來的時候,一定讓我們刮目相看。”;“是上海市的一張名片,我肯定它會是國際上的一張名片。”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施政 編輯:白白)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