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不進反退?為何就是取代不了“中國制造”?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干城,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林民旺做客《環(huán)球交叉點》時表示:
林民旺:莫迪的”印度制造”實際上從他執(zhí)政到現在,喊的口號很響,但是實際上印度整個制造業(yè)的占比在他執(zhí)政期間,降了1%點多,也就是說實際上是退步的,反對黨說你啥也沒干,反而是退步了。莫迪不是不想推動印度制造,他是很想推動的。但是印度存在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它的優(yōu)勢就是人口,年輕,英語,大部分人會說英語,但是它的劣勢也是很明顯的,就是它的勞工法,它的政治體系,它的腐敗,它的整個營商環(huán)境,它比中國要落后三十多名,所以不是說印度政府不想改,像辛格的時候也是很努力,都想通過這些法案,莫迪征收GST(貨物勞務稅)等等也都通過了,通過了之后,實際上他的這個GST不是原來設想的,又是給拼拼湊湊加了很多條款,最后跟沒改革之前沒有太大的進步,所以這就是印度的狀況,就是一直在進步一點,但是它這個進步遠遠低于大家的期望。
趙干城:目前為止來看,印度是非常希望能夠把制造業(yè)帶動起來,能夠解決它的大部分就業(yè)問題,因為就業(yè)問題是任何一個印度政府直面的最大的挑戰(zhàn)。但是制造業(yè)并不僅僅是需要勞動力,它需要大量的投資,需要基礎設施的完善,需要決策機制的靈活等等,需要全面的市場開放,比如說降低關稅,印度迄今為止是主要經濟體中平均關稅最高的國家,它也無法降下來,它降下來的話,它國內就會群起反對,要保護自己的就業(yè),所以這是結構性的矛盾,林老師剛才講得非常清楚,就是這個結構性的矛盾阻止了莫迪的”印度制造2025”的進一步的兌現,它很難變成現實。那么是不是印度在制造業(yè)上就沒有可取之處呢?我覺得這倒也不是,畢竟來講,世界市場非常廣大,如果全球經濟發(fā)展得好,印度又是一個充分融入世界經濟體的國家,我覺得它還是很有希望的。但是很可惜,它在融入國際經濟體的過程中,在開放的過程中,它碰到了巨大的國內政治障礙,所以就算是全球經濟發(fā)展非常良好,它的制造業(yè)發(fā)展也不會太快。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