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又見熏肉禁令。近日,四川巴中市通江縣和南江縣接連發(fā)布通告,禁止城區(qū)私自熏制臘制品,引發(fā)輿論關注。兩縣表示,禁止在縣城區(qū)農貿市場、居民小區(qū)院內、路邊、河溝熏制臘制品,禁止擅自搭建臘制品熏制設施,臘制品熏制需到指定集中點。
凡違反通告者將依法進行處理。其中,南江縣明確,對拒不改正者將處以500至2000元罰款。對于禁止私自熏制臘制品的理由,兩縣稱是為了應對大氣污染,同時兼顧用火安全。
熏制臘肉是川渝等地區(qū)多年的傳統(tǒng),為什么現在變成了污染源?對此,輿論不乏追問。
2023年10月,巴中市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通報了5起大氣污染防治問題典型案例。其中,因為臘肉熏制頻發(fā)高發(fā)等原因導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履職不到位,巴州區(qū)4個街道辦主要負責人被集中約談,相關責任人被全區(qū)通報。
而通江縣、南江縣相關干部也因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認識不到位、露天焚燒管控不到位等被追究責任。據巴中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監(jiān)測數據,近一個月來,當地空氣質量等級多為良至輕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PM10或PM2.5。
2015年,川渝等地因禁熏臘肉以治理霧霾曾引發(fā)質疑。當地志愿者走訪多個臘肉熏制點發(fā)現,單個熏制點的影響范圍有限,基本不超過50米。當時,《人民日報》曾發(fā)表評論指出,“把煙熏臘肉、廚房油煙等群眾生活污染看成致霾重要原因,甚至開展執(zhí)法行動,難免有避重就輕、主次不分的嫌疑”。
而這次兩地熏肉禁令之所以引起爭議,關鍵也不在禁令本身,而是和集中熏制點的服務有關。四川通江縣公開的兩處熏制點,一處是新修建的,內部設施還在完善,“預計11月底才能開始服務”。
另一處熏制點,則寫明熏制“限于在該公司購買的肉制品”,也就是說,不在該點購買肉制品,不能進行熏制服務。不僅如此,也有市民反映該熏制點加工費3.5元/斤,要明顯高于其他地方。
針對各方反映的問題,通江縣23日再發(fā)公告,承認存在工作失誤,向大眾表示歉意。經與企業(yè)協商,熏制點不再限制購買肉制品的地點,將同步面向社會開放。
特約評論員谷松指出,如果指定的集中熏制點給百姓帶來不便,就會讓百姓覺得這不是在做服務,而是在做生意,是算計。
谷松表示,熏制臘肉是延續(xù)了千年的習俗,更是當地百姓的生活習慣,“一刀切”的做法必然會在社會上造成負面影響,當地相關部門制定“禁令”需要尊重客觀事實、尊重民情、體恤民意,用心去做好服務工作。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周雯飛)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