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本畤?,國內利好政策不斷,今年新能源汽車成為各地重點發(fā)展“主賽道”。
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突破35%,作為基礎保障的充電樁也乘風而起。
前五個月國內新建29萬個公用樁和86萬個私用樁長三角更是在全國公共充電樁數量前五省市中占據三席。
高增長之下,困擾新能源車主許久的“充電難”問題解決了嗎?隨著每個月近百萬輛新能源車出庫上路,他們還會面臨哪幾“樁”難題?
“遍地插樁”和“找樁難”并存 怪象背后是何原因?
6月里,蘇州平望高速服務區(qū)車流不斷。這里一共有300多個停車位,角落處僅有的4個充電車位,三個正在使用,另一個則顯示故障。
等了半小時才充上電,車主胡先生向記者倒起了苦水。
胡先生告訴記者,電動車現在越來越多,服務區(qū)只有四個樁太少了,節(jié)假日的話肯定不夠。
“公路充電難”一直是充電樁飽受爭議的焦點之一。盡管目前我們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范圍最廣、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但相較于新能源汽車市場兩年4倍的增速,缺口依然巨大。
今年時間剛剛過半,從國務院到工信部等各相關部委,鼓勵充電樁建設的政策不斷密集出臺,目標是力爭到2025年實現車樁比2:1;2030年實現車樁比1:1。然而政策和現實之間的“溫差”卻不容忽視。
上海市消保委曾在去年年底選取16個區(qū)101個點位,開展了一次新能源公共充電樁消費體察,結果顯示,設備故障率占比近1/3。
能鏈智維總經理徐棟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運營商更重視建站,而對后期運維運營的成本輸出考慮相對比較少。
記者查閱發(fā)現,為了鼓勵行業(yè)發(fā)展,不只是在長三角,全國各地幾乎對于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都不同等級的補貼措施,這也成為了不少充電樁企業(yè)利潤的主要來源。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張兆安認為,在建設初期不少企業(yè)存在奔著補貼去的情況,對后期的運營較為忽視,在政府層面未來出臺相關補貼政策時,不僅要考慮前期,也要把后期內容也考慮進去。
目前,充電服務費帶來的收入占絕大部分充電樁企業(yè)總收入的90%以上。一根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甚至更長時間。
充電樁普遍使用壽命在5年左右,其后期運營維護包括設備硬件和在線軟件兩方面,周期至少為每月一次,部分中小企業(yè)為了降低成本,往往重視程度不高,“僵尸樁”由此產生。
“僵尸樁”屢見不鮮 為何頑疾難除?
工作日一大早,朱言午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充電樁巡檢工作。
作為上海充換電設施市級平臺的運營專員,他主要工作內容就是上門“掃樁”,其中篩選“僵尸樁”是重中之重。
在業(yè)內看來,早在“十三五規(guī)劃”期間,長三角不少地方就提出了新造停車場充電車位比例10%以上的要求,當時部分停車場為了通過驗收,選擇成本低一半以上的“慢充樁”、“傻瓜樁”湊數,如今卻成為了一“樁”難題。
南潯古鎮(zhèn),長三角熱門旅游地,今年“五一”期間,南潯古鎮(zhèn)接待游客突破80萬人次,位列江南六大古鎮(zhèn)之首。
古鎮(zhèn)北部停車場,是景區(qū)最大的停車場,建于2019年6月,擁有905個車位,其中92個充電車位。當初慢充樁60%以上的預留比例,如今成了景區(qū)的一“樁”心病。
慢充樁充滿電需要七八個小時,快充則僅需要一兩個小時,大部分車主寧愿排隊等待快充,也不愿去慢充車位充電,改建不但耗時費錢,更是從頭再來的大工程。
南潯古鎮(zhèn)絲綢碼頭停車場負責人沈偉斌告訴記者,慢充改快充成本每個要幾萬塊,主要是在后續(xù)它的到底是有多少需求,快慢充設置的比例,平衡點比較難掌控。
此前,中汽協調研數據顯示,在新能源汽車車主中,有40%的人抱怨充電時間過長,更有高達72.5%的的人認為充電基礎設施數量太少。
事實上,在上海,當前車樁比已經接近1:1。充電樁推廣如何從“重建設”向“重使用”轉變,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實現“充電自由” 長三角還能拿出哪些高招?
距離南潯古鎮(zhèn)不遠的水晶晶公園停車場,場站頂棚上的光伏板格外顯眼。
作為浙江第一批光儲充一體化停車場,這里可同時滿足12輛電車蓄能,半小時充電量達60%,充電成本每度電還能便宜兩三角錢,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便于傳統(tǒng)停車場改建,不用推倒重來,成本還能減少一半以上。
5月17日,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關于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意見,其中就包括鼓勵建設提供光儲充一體化的充電基礎設施。
幾十公里外的安吉竹博園景區(qū)停車場,工程師金夢磊正和同事對充電機器人進行最后調試,為幾個月后的正式落地做足準備。
自動走位、插槍充電、拔槍歸位,這款充電機器人由企業(yè)自主研發(fā),用戶未來可在手機APP下單,機器人運用自動駕駛技術找到車輛,可根據車輛不同配置,提供充電功率選擇。
據悉,目前長三角多地服務區(qū)、景點等停車場正醞釀移動充電設備的落地,為節(jié)假日的“潮汐現象”做好準備。
上海市交通委科技信息處二級主任科員張英杰表示,上海目前也在考慮,節(jié)假日高峰期引入一些移動式的儲能充電設施,能夠增加臨時的服務能力。
光儲充一體化,移動充電設施,基于行業(yè)痛點,越來越多的解決方案,正在長三角生根發(fā)芽。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王騁 吳振華 張琦 徐進)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