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張江,中國硅谷,中國藥谷。支撐這一切的是一個被成為“張江男”的群體,他們過著看似千篇一律的生活,但他們每天的努力可能改變個體和國家的未來。名校理工科,木訥,高薪水,略無趣……,這是很多人給他們貼上的標簽,而撕去標簽,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其實是被誤讀的有為男青年。
王驥,男,31歲,西安交大研究生畢業(yè),在上海張江的通用電氣中國研發(fā)中心工作。他就是人們口中經(jīng)常說的張江男。網(wǎng)絡上是這樣定義張江男的:理工科背景,深居簡出,工作勤奮,拙于表達。薪水很高,但沒有時間花。發(fā)型主要分兩種,“梳了”和“沒梳”。穿著標配是:粗黑框的眼鏡、裝筆記本電腦的黑色雙肩包、胸口的一支圓珠筆、永不離身的門禁卡。很多人眼里,張江男只懂電腦,不懂生活。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去了解他們究竟在忙些什么。其實他們的工作,是在創(chuàng)造生活。
人潮洶涌,行色匆匆。每天早上8點到9點,在地鐵2號線張江高科站,12000多人會準時從地下涌上來,奔赴張江園區(qū)的各個公司。張江,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的硅谷和藥谷。源自這里36萬的從業(yè)者。他們80%和王驥一樣,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
王驥在通用電氣的照明業(yè)務部門,負責設計和研發(fā)交通燈、植物照明等產(chǎn)品。通過軟件他可以把交通燈的數(shù)據(jù)傳到后臺,然后也可以讓后臺來控制他的交通燈。比如說看到哪個路段擁堵,就可以讓綠燈時間長一點,紅燈時間短一點。這樣既能節(jié)能,又提高了整個城市運作的效率。
園區(qū)里的每一天,看起來都平靜如常。但只有王驥和他的同事們聞得出空氣里創(chuàng)新突破和激烈競爭的味道。因為在某個毫無特色的下午,在以科學家命名的馬路上,或者街角任何一個不起眼的餐館,就可能誕生改變人們生活的軟件、藥物或者儀器。不是他們,就會是別人。習慣做研發(fā)工作,從事理工背景的張江男,都會享受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張江的夜晚是忙碌的,辦公樓的燈光顯得更加明亮。
下班以后,馬路上的行人寥寥無幾,王驥騎著共享單車,分享他的心理路程。如果有一天5點鐘下班,他會無比內疚;如果第二天還是5點鐘下班,他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連續(xù)三天5點下班,他會懷疑公司是不是要把他開除了。加班,在張江很常見。但某種程度上說,額外的付出往往帶來更多的收獲。他和同事們辛苦一點,可能產(chǎn)品的問題今晚就可以解決。當看到產(chǎn)品真正投入市場的時候,他和同事們心里還是很爽的。
加班讓他們痛并快樂著。
共享單車的后臺,每天晚上都會有上千個點在張江園區(qū)移動著。星光璀璨,每個點都是一個人。
玉蘭香苑這個小區(qū),是張江人共同的回憶。五年前,這里是王驥到上海時的第一站,當時他住在56棟的四樓,感覺像是大學的宿舍樓一樣?!皯摼褪亲≡谶@戶,這個門已經(jīng)變得比當時要好很多了,當時還不是防盜門,是那種鐵柵欄似的門?!?br/>
五年前,王驥背著大包小包來到張江,看著窗外閃過的農(nóng)田與天際線,他不敢相信這里就是上海。他覺得上海應該是外灘、南京路和陸家嘴。那時候,王驥可每一個月要坐地鐵去陸家嘴,感受一下高大上,看看東方明珠、國金大廈,轉回身,告訴自己還在上海。
五年后的今天,不知不覺,張江多了很多的配套。許多人和王驥一樣,申請到了張江園區(qū)的人才公寓。當然,隨著年輕人越來越多,排隊申請人才公寓的名單也就越來越長,王驥希望他們都能早點兒住進去。
相親是“張江男”們逃不開的話題。這天,王驥準備參加一個相親的活動,期待自己可以找一個人共度七夕,去的路上他又緊張又激動。知書達理,溫文爾雅,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是他對相親對象的要求,他說只要在這幾條中滿足一條就行。
七夕前的最后一個周末,張江團委組織了單身青年交友活動。許多女孩子的父母聽說這個消息后,也慕名從上海各地趕來,想找張江男做女婿。在活動前,張江團委組織了一個家長聊天會,一講到有張江男這個專場,好多家長都踴躍報名,要去看看張江男。而在相親現(xiàn)場,一位女方家長和王驥聊了起來,戶口、身高、學歷都要寫全,留下電話號碼方便聯(lián)系,加好微信后,女方家長說可以先給王驥看一下女兒的照片。
晚上回到家,王驥邀請媽媽視頻通話,他跟媽媽匯報了今天相親的經(jīng)歷,離別許久的媽媽在視頻的另外一端對王驥說,家里惦記著王驥找對象的事情,但也希望他不要太有壓力。
這就是生活在張江的張江男。其實,他們不是只會和電腦打交道的機器人。
王驥的鄰居,中科院的博士,既可以做“碼農(nóng)”,也會彈“卡農(nóng)”。
公司的程序員,同樣很幽默。寫程序時,他會把一個頭部金屬按摩罩套在頭上,他說在腦袋發(fā)熱的時候,插上就比較容易散熱。
張江男們不僅能讀清華出版社的《編程》。也會去看沈從文的《邊城》。也許,沈從文先生說的“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對于王驥來說有點難以理解,但他卻記住了有一句話:“日頭沒有辜負我們,我們也切莫辜負日頭。”
每天,在張江,有三十萬和王驥一樣的年輕人,按著Ctrl、Alt和Delete,重啟著電腦。但他們知道,人的一生是無法重啟的。用他們掌握的知識,用科學,為別人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這是他們共同的追求。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秦博 孫翱 沈佳俊 實習記者:江楠 郭方璇 編輯:施荔)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