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零度的天氣里,從地鐵海倫路站出發(fā),一場探尋“老北站”前世今生的行走,開始了。
領隊陳寒松,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從大學時就開始通過影像,記錄城市發(fā)展中,不斷消失的一些印記。
這次陳寒松帶大家探索的“老北站”,1909年隨滬寧鐵路投用,曾被稱為“陸上大門”,直到1987年上海新客站投入運行,老北站才退出歷史舞臺。這一區(qū)域,至今還保留著大量的老建筑。
在陳寒松的介紹中,建筑從來不只是建筑,而是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比如這棟米白色建筑,前身就是大阪每日新聞社上海支局的辦公地點,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曾以該社特派員的身份來華旅行,并寫下了《上海游記》。
邊走邊看,深入城市街道,了解一座城的文化歷史,這樣的“城市行走”,在最近兩三年里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
城市漫步參與者:“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其實慢慢地,越來越少的人去關注自己的城市,有必要去更多地了解和傳承這些文化?!?/p>
城市漫步參與者:“對于土地的這種感情,就在這一草一木,路上的探索,也是一個感情的紐帶,把我們連接起來?!?/p>
目前上海已經(jīng)有十幾家較有規(guī)模的海派城市考古民間組織,他們用自己的探尋,努力還原著上海這座城市的發(fā)展史。圓明園路上開設的這間“城考歷史實驗室”,創(chuàng)辦人徐明,由他策劃的1920生活志正在展出,置身其間,猶如翻開一本百年前的上海生活雜志。
除了展覽,這里還不定期舉辦主題講座,春節(jié)前的最后一次,請來的是上海社科院現(xiàn)代史研究室主任馬軍,給大家分享百樂門往事。馬軍介紹:“現(xiàn)在周圍都是高樓大廈,它不算什么,但是一百年前這個地方還是比較荒僻的,當時它被輿論稱之為偉大建筑?!?/p>
臺下的“城市考古”粉絲們,聽得津津有味。
觀眾:“每一次城市考古結(jié)束后,我真的是熱淚盈眶,因為我是上海人,感受到了自己跟上海的一個強連結(jié)?!?
觀眾:“現(xiàn)在如果我有外地的或者外國的朋友或者同事來上海,我會告訴他們,原來上海也是一個很有歷史、很有文化的地方,你們可以去一些特別的地方?!?/p>
對于愛好者們來說,城市考古正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行走間,喚醒歷史記憶,也讓大家更加讀懂上海,熱愛上海。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吳驥 攝像:蔣文越 李剛 包鋼 編輯:由由醬 實習編輯:湯璦瑋)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