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黃浦江承載著上海的歷史和文脈,是城市發(fā)展的重要軸線,虹口區(qū)北外灘就位于這“一江一河”的交接處。在這片“黃金地段”和“中心節(jié)點”上,老建筑承載著歷史記憶,在當下也加快恢復正常業(yè)務,不斷挖掘文旅功能,成為延續(xù)城市文脈的新地標。
上海郵政公司辟出上海郵政博物館,浦江飯店“變身”中國證券博物館,摩西會堂擴建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人文薈萃“大咖”云集……4月2日,本報記者漫步北外灘,從四川路橋始,沿濱江一路向東,在人文景點品鑒歷史建筑的“顏值”和內涵,也看到它們正在發(fā)生的變化。
見證多個“第一”:歷史與現代在此交融
科斯林式列柱、巴洛克式鐘塔、通信之神群雕……路過位于四川路橋北堍的上海郵政大樓,忍不住要拿出手機拍個不停。這棟國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郵政大樓,1924年由當時滬上知名英商思九生負責設計,竣工時曾被列為當時的“上海十大建筑”之一,樓內還擁有號稱“遠東第一大廳”的郵政營業(yè)廳。
底樓原來汽車運郵的露天廣場,現在被一列火車車廂和一輛汽車“占領”,童趣的人物模型在開館日,總引得孩子們爭相合影留念。2006年,上海郵政大樓辟出一樓大廳與二樓一部分展區(qū)作為郵政博物館,記錄下郵政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想要看1840年英國發(fā)行的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或是1878年中國發(fā)行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來這里就對了!
“上海是中國郵政的發(fā)祥地之一,我們博物館也記錄下了郵政歷史上的‘上海印記’。”上海郵政博物館工作人員周帆介紹,地球最南端、最北端的中國郵局都與上海有關——1985年,來自上海郵政的楊金炳,成為南極長城站郵局唯一一任局長;1998年,在“雪龍?zhí)枴笨茖W考察船上特設郵政支局?!斑@些年來,博物館不斷調整展陳,今后將繼續(xù)推出更多包含郵政文化的展品?!?/p>
從郵政大樓向東步行幾分鐘,就到了中國證券博物館(原浦江飯店),這是2018年經中央編辦批復成立的我國證券期貨行業(yè)唯一一家國家級博物館。本周一,這里剛剛恢復開館,記者看到,昨天已有數名觀眾通過預約前來看展了。
旋轉門、水晶大吊燈、彈簧地板……博物館資深經理李剛介紹,這棟建于1846年的上海第一家西商飯店,曾見證了文明進程——中國的第一盞電燈在此點亮,中國的第一部電話在這里接通,在上海最早使用煤氣等等。
改革開放后,中國證券行業(yè)逐步成長的歷史畫卷又在這里徐徐展開:第一次“股票”發(fā)行、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設立、第一次公開招股、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此創(chuàng)辦、第一家專業(yè)性證券公司成立、全國性行業(yè)自律組織中國證券業(yè)協會成立、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成立……證券行業(yè)多個第一在這里呈現。如今,這里又推出了“一帶一路”交易所文化展,中國與世界、歷史與現代在這里交融。
“我主要想來看看中國發(fā)行的第一個股票飛樂音響的歷史。”游客謝女士告訴記者,她是一名金融專業(yè)研究者,特地來這里“朝圣”。記者看到,展廳內通過場景還原、實物展陳以及多媒體展示等形式,濃縮展現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不平凡歷程。一處“人頭攢動”的買賣現場,還原了人們在1984年11月14日中國第一個股票交易柜臺前,爭相購買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yè)股票的場景。1986年11月14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率領的美國證券代表團,會見后將一張面值50元的飛樂音響股票作為禮物贈送給范爾霖?!斑@個舉動是對我國剛起步的股份制改革和尚處于萌芽期的證券市場的極大肯定,世界為之驚呼!”李剛介紹,這向全世界傳達了我國將發(fā)展證券市場、推進股份制經濟的信號。
“世界會客廳”:立足國際,傳承文脈
沿著虹口濱江走走停停,會邂逅一處24小時不閉館的露天博物館——以“碼頭文化”為主題的濱江文化景觀。虹口區(qū)沿浦江岸是重要碼頭聚集地,這處景觀以1843年上海開埠為起點,展現北外灘從碼頭到國際航運中心的發(fā)展歷程。記者看到,這里還有一處正在施工的區(qū)域,已初具雛形。未來,這處文化景觀在說歷史講故事功能外,或將“加碼”娛樂、健身產業(yè)等新功能。
在落地窗前,看書看累了,一抬眼是浦東上海天際線,一轉身是“霍格沃茲魔法學院”般的曼妙內景,沿著濱江走,被譽為“滬上最美書店”的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是“文青”們絕不容錯過的打卡圣地,也是附近居民舉家前來過文化周末的“標配”。
“要形成優(yōu)質的文化地標,靠的絕不只是地理優(yōu)勢?!钡觊L謝重澄告訴記者,2016年開業(yè)后,書店除每年邀請重磅的國內外嘉賓做活動外,還結合全球關注的主題推出展覽等,這些活動都增加了書店“用戶黏度”,也打開了書店作為文化標桿的國際化局面。
紅色的磚墻、彩色的玻璃、異域風情的建筑樣式,在一片居民區(qū)中,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很是顯眼。紀念館館長陳儉介紹,2007年,曾供來虹口避難的猶太人舉行聚會和宗教儀式的摩西會堂改建為此紀念館,經過幾次修繕,去年底開始新一輪擴建,預計年底將竣工對外開放。
陳儉告訴記者,這里的很多展品,是由前難民在觀展后捐獻給紀念館的。比如館里珍藏的“5本護照”,就是96歲的猶太老人露思在臨終前囑托贈予紀念館的。原來,2009年露思在紀念館參觀時,展示了自己在二戰(zhàn)期間的護照——1939年,21歲的露思持著這本護照在上海落腳。2014年8月,露思過世后,她的好友專程從舊金山飛到上海,將護照交給了陳儉,完成了這場“跨越生死”的史料捐贈。
在他看來,紀念館應該是虹口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人文景觀:“2008年,我們準備了80根旗桿,每來一個國家的游客我們就掛一面國旗,但其實已經來了100多個國家的觀眾?!?/p>
如何充分挖掘文旅功能,推動歷史建筑保護與歷史文脈延續(xù)更加相得益彰,是新時代留給北外灘的課題。據悉,《北外灘街道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修編(公眾參與草案)》已于上月公示完畢,北外灘將按照“世界會客廳”的要求,高水平規(guī)劃、高品質開發(fā)、高質量建設。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