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下的上海,品牌,無疑是一個熱詞。
從最初一個經(jīng)濟的概念,到一座中心城市的戰(zhàn)略,要真正實現(xiàn)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fā)展的轉變,在新一輪經(jīng)濟全球化中脫穎而出,打響“四大品牌”,正在成為上海尋求突破與超越的契機。
而在“四大品牌”中,正如上海領導反復強調的那樣,四大品牌,不是并列關系,而是1+3,上海服務,居于核心和統(tǒng)領地位。
那么,上海服務這樣一篇大文章究竟應該從何做起,我們不妨先從上海期貨交易所來尋找答案。
今年3月26號上午,中國原油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掛牌。作為我國第一個允許境外投資者直接參與的期貨品種,僅僅一個多月后,其市場日均成交量就達到10萬手左右,最高的一天突破24萬手,相當于紐約原油期貨交易量的1/8。
在上海社科院副院長張兆安看來,上海能源交易所的成立,是中國強化自己在國際能源市場的定價權所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也是上海提升金融服務能級的一次重要探索。
我們知道,原油期貨是國際金融中心的“標配”。之所以選擇在上海率先起步,就是因為上海金融市場體系完備,基本涵蓋了股票、債券、貨幣、外匯、票據(jù)、商品期貨、金融期貨等全國性的金融市場。而自貿試驗區(qū)制度創(chuàng)新,為原油期貨等金融市場交易提供便利化支持,包括幫助企業(yè)靈活運用各類賬戶及資金池,結算、融資、匯兌等。
另外,上海的持牌金融機構超過1500家,外資金融機構400多家;同時,跨境人民幣業(yè)務、國際貿易結算中心等多項金融創(chuàng)新助推貿易便利化,集聚了大批實體貿易商,也為原油期貨提供了豐富的參與主體。
縱觀那些成名已久的“全球城市”。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紐約、倫敦、東京......它們都有很強大的金融服務功能?;蛘哒f,都是國際上的一些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
因此,“上海服務”品牌確定的首批專項行動中,第一項就是"提升金融服務能級行動"。個中深意,就在于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市場"上海價格",著力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當然,“上海服務”不光是有高洋上的輻射全球,也有接地氣的改善民生。
在十三個專項行動中,有七項都是聚焦民生和城市管理。像大家關心的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問題都有所涉及,包括擴大上海優(yōu)質教育供給、建設亞洲醫(yī)學中心、建設國際老年友好城市行動等。目前,上海已形成了服務經(jīng)濟為主導的經(jīng)濟結構。未來,"上海服務"要從"夠不夠"轉向"好不好",不斷推進其廣度和深度。
其實,“上海服務”的品牌意識,早在1843年上海開埠,就已經(jīng)萌芽。上世紀初,一大批代表上海服務的品牌涵蓋餐飲、印刷等許多行業(yè),名揚海內外。
如今,上海服務業(yè)所占比重一直維持在70%左右,已經(jīng)基本上形成了以服務經(jīng)濟為主導的產業(yè)結構。但“服務業(yè)”與“服務”一字之差,卻不盡相同。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今年的上海國際半程馬拉松賽上,一個僅10秒的小視頻被不少參賽者津津樂道。原來,賽事主辦方為每位沖過終點線的完賽者都“私人定制”了一個沖線視頻,該視頻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抓取,完賽者只要輸入自己的參賽號碼就可以自動合成。這一個貼心的小舉動讓跑者對于賽事的記憶更動感,讓賽事更值得留念。賽事組織更加重視選手的感受,提升了上海賽事的服務能級,這就是一種“上海服務”。
所以,“服務業(yè)”只是一種產業(yè)結構,而“服務”則更多的是一種城市功能。
而一個城市的核心功能到底有多強大,主要的判斷依據(jù)就是“它服務的半徑有多大”。對上海而言,身為中國最大的經(jīng)濟中心城市,明確建設國際經(jīng)濟、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天然地因“中心”而享有特殊的發(fā)展機遇和比較優(yōu)勢,也因“中心”而承擔非同尋常的責任和使命。
這種責任使命,很大程度上在于“向外”輻射的能力——上海的發(fā)展能否服務周邊、帶動全國,乃至影響世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座城市作為“全球中心城市”的含金量。這也正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確立打響四大品牌戰(zhàn)略時,把“上海服務”品牌置于首位的深意。
當然。有服務,自然就有評價。
在打響“上海服務”品牌的目標當中有這樣一句表述,“推動‘上海服務’成為優(yōu)質服務,高端服務的代名詞”。那么,怎么樣來評價“上海服務”是不是優(yōu)質,有沒有標準,又該由誰來評價呢?
一句話,“堅持社會評價是第一評價、受眾感受是第一感受”。張兆安認為,既然“上海服務”是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服務全球的。那么,不妨就“讓長三角來評價,讓長江流域來評價,讓全國來評價,以后有可能的話,讓全世界來評價上?!薄?/p>
只有弘揚追求卓越的服務理念,堅守公平普惠的服務取向,強化改革創(chuàng)新的服務意識,倡導開放包容的服務精神,著力提升服務對象、消費者和市場主體對上海服務的感受度、體驗感和獲得感。才能推動“上海服務”成為優(yōu)質服務、高端服務的代名詞,持續(xù)提升上海城市的吸引力、創(chuàng)造力和競爭力。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李丹 秦揚珂 靳松 畢俊杰 編輯:愛華)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