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自博館里的標本修復(fù)師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那些逼真的動物標本背后的,那群標本制作師們。
半價開放的自然博物館里,比起往常更為熱鬧,而在生命長河展區(qū)的一角,標本制作師張湯銘卻正沉浸在自己安靜的小世界中,絲毫不為參觀者的好奇影響。
在自然博物館開館一年之后,張湯銘正和他的伙伴們一起,對展館里的11000多件展品,進行一次系統(tǒng)的修復(fù)保養(yǎng),這一過程將持續(xù)10個月。皮毛的梳理、清潔,面部、四肢的細節(jié)修復(fù),標本制作師們一絲不茍地打理著這群不會說話的朋友。
這是一支年輕的團隊,8位成員都是在7年前,統(tǒng)一參加了自然博物館組織的標本制作專業(yè)培訓班,而在之前,他們基本都是科技館的講解員,學校里讀的專業(yè)也是五花八門,體育、計算、物流管理等等,跟標本制作完全無關(guān),但是對生物的熱愛和興趣,讓他們走上了標本制作這條道路。
做一只蝦的標本,屬于動物標本制作里入門級,而這也需要至少2個小時的時間。小心翼翼的解剖,去除蝦肉,泡酒精等化學藥水,再進行硅膠塑形,固定姿態(tài)。
而高級一些的動物就更為復(fù)雜,比如哺乳類,為了還原靈長類的一個動作,制作師們可能需要查看幾百張圖片,再盡可能地把動作做得逼真,表情做得生動,甚至細致到臉上的皺紋都清晰可見。
在不斷的學習和鉆研之后,張湯銘他們從一群半路出家的新手,逐漸成長為標本制作的專家?,F(xiàn)在館內(nèi)大大小小共有近千件標本,是他們自己制作完成的,一些大型動物標本制作起來可能要耗時好幾個月,而當時培訓后留下的8個人,無一離開。
有了標本制作師們的用心,參觀者們可以走進博物館,看到呆萌的獅子、打斗中的老虎、頑皮的金絲猴,甚至那些已經(jīng)在地球上消失了的生物。
博物館也希望,能夠更好的維護好每個艱難獲得的標本,通過展示,讓人們對這大自然了解得更多一點,更熱愛一些。
(看看新聞網(wǎng)記者:虞之青)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