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卻也是兩國關系的多事之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林民旺,在《再觀龍象弈局》三集系列視頻中深入解讀困擾中印邊境多時的加勒萬河谷對峙事件。
中國公布邊境傷亡情況后,在印度國內(nèi)引起軒然大波。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度非常復雜的心態(tài)。視頻公布后,整體而言印度媒體就是一副“我不聽、我不聽,你說得全是假的”這么一種反應。這個反應里頭,其實有很多細微的操作。印度媒體實際上都認為,6月15日加勒萬河谷事件當中中國的傷亡數(shù)據(jù)是45人。為什么咬定這個呢?
一開始,印度媒體說中方傷亡45人,俄羅斯媒體塔斯社就引述印度媒體的報道,說據(jù)稱可能中方傷亡的是45人。后來,印度媒體又援引塔斯社的報道,說中方傷亡45人,但只字不提信息來源。這樣就造成一個結果,印度所有人都認為俄羅斯權威媒體塔斯社報道“45人”是準確的,就連印度北方軍區(qū)司令喬西也說塔斯社的數(shù)據(jù)是準確的。很多好事的研究人員,像美國學者傅泰林,就追根溯源,發(fā)現(xiàn)印度實際上在進行一波類似于“洗錢”一樣的操作,就是信息漂白的這么一個過程。
更有意思的是,2月19日中國官方公布情況之后,到現(xiàn)在為止,它依然成為印度媒體的一個心結,反復討論中方傷亡是多少,是4個人?是9個人?還是十幾個人?這樣的文章不斷出現(xiàn)。從這些里頭可以看得到,印度有一副很“輸不起”的心態(tài),這是我們了解印度對華外交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我長期關注印度媒體,能夠感受到,印度對華的心態(tài)有幾個方面特別有意思。第一個方面,印度特別喜歡從中國身上找自信。一直以來,印度喜歡從中國身上找自信,我想重要的原因,大概是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zhàn)爭給印度民族主義造成了一個巨大的創(chuàng)傷。所以現(xiàn)在可以看到,印度國內(nèi)取得了大大小小的成績,每次一報道的時候,最后一段或者最后幾句,一定是跟中國叫板,說看“我們多厲害”。印度發(fā)射了烈火導彈后,也會列舉比中國厲害在哪里。
另外一個也有很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印度媒體特別喜歡報道印度政府如何強硬地向中國說“不”。在官方層面,中印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強烈的矛盾,但是印度媒體的報道里,很明顯有向中國挑釁的意味。媒體一報道印度如何向中國挑戰(zhàn)之后,就可以看得到它有一種“快感”。
每當印度官員出來說“我們又勝利了”,我們又一次“戰(zhàn)勝了中國”后,媒體就吹噓一番,高興一番。幾天之后大家心里又不踏實,質(zhì)疑印度官員,要求提供更多細節(jié)。即便印度官員說所謂“勝利”之后,仍然是一副惴惴不安的心態(tài)。很多評論家就很擔心,說我們這樣是不是不好?中國人會報復我們的。每次大體上都遵循這樣的模式:挑釁,然后高興,再反思,最后是在擔憂,就這么一個循環(huán)的狀態(tài)。
印度過去的總理,也就是尼赫魯?shù)呐畠河⒌侠じ实卦?jīng)說,“印度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封閉的心態(tài)”。印度的國民為什么在對華問題上心態(tài)比較封閉呢?我想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它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信息的閉環(huán)。
印度對中國其實有一套比較刻板的思維,就迄今很難改變。舉幾個情況吧。第一,絕大多數(shù)印度精英,不論是媒體、政府官員,一說起中國,首先的評價大體上就是“中國是一個非民主的國家,中國是一個所謂“獨裁的國家”。有一年,我和印度學者在美國開會,我的核心觀點就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學者聽了之后很吃驚,為什么呢?因為印度一直以來認為印度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實際上我有一個感覺,中國對印度的報道,整體而言信息是真實的,但印度對中國的報道,各種各樣的信息都有,但基本是負面的。印度帶著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用民主和非民主這種二分法的意識形態(tài)來看中國,這種色彩越來越重。這種看法,有時候甚至到了可笑的程度。
中國社會發(fā)生的天災和人禍,很容易就被印度歸結到是中國體制的問題。比如新冠疫情在中國暴發(fā)后,印度大量的媒體評論,認為這是中國體制本身造成的。換言之,如果在印度不會是這樣。印度原駐華大使寫的一篇評論就說,中國抗疫不行。為什么不行?跟體制有關。他還表示,印度要為民主國家樹立抗擊新冠疫情的“樣板”。我們現(xiàn)在回頭來看,印度疫情的嚴重程度僅次于美國,如果它的數(shù)據(jù)更準確一點,用美國前總統(tǒng)特朗普的說法,印度疫情遠遠比美國要嚴重,只是印度人可能掩蓋得好而已。
印度媒體用這種“有色眼鏡”來看中國當然不是沒有問題,時間長了之后,就發(fā)現(xiàn)它解釋不了:政治體制如此僵化,為什么中國的經(jīng)濟這么有活力?2019年,一個印度記者到成都去訪問,這是他時隔15年到成都的訪問,他在成都待了幾天后寫了一篇文章:印度跟中國早就不可同日而語了。成都目前的發(fā)展超過了印度所謂的一線城市,德里和孟買根本沒法和成都比。印度和中國的差距已經(jīng)不是過去很多印度人的想象那樣了。按照他的說法,差距大概是20年。這篇文章在印度引起了比較多的關注和討論。如果用意識形態(tài)的所謂民主和非民主去理解中國跟印度的差別,就必然要遭遇這些問題。
最后一點我想說的是,印度這樣的一個封閉心態(tài)很難改變。這跟它對自己社會開放和媒體自由的堅信是相關的。印度認為自己的媒體是自由開放的,認為印度整個社會接受的信息是最全面的,但忘記了它的媒體和報道形成了封閉的趨向,這實際上鞏固和加強、一定意義上強化了印度人對中國很多片面的認識。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