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可以為抗疫做什么?
為湖北的村民捐一萬斤大米,在甘肅的鄉(xiāng)間小道上“喊街”發(fā)口罩,留在學校為中小學生寫科普文章,在山西老家當志愿者挨家挨戶宣傳……沒錯,這就是00后們的抗疫。
連日來,澎湃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00后,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抗疫故事。
上海交大四個大一男生募捐一萬斤大米送去湖北
2月22日,一輛大貨車載著一萬斤大米,駛入湖北黃岡市紅安縣高橋鎮(zhèn)。而后,有43個村莊接收到了這些來自大學生們的溫暖。
大米送達紅安縣高橋鎮(zhèn) 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公益發(fā)起人吳其非今年19歲,是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的大一學子。他的父親是黃岡紅安人,經常會帶他回家鄉(xiāng)看看。
疫情發(fā)生后,吳其非時刻關注著動態(tài),“湖北遇到這么大的事情,我很有必要給老家做一些事情?!?br/>
他知道,當?shù)貙嵭蟹鈶艄芾碇?,居民生活比較不便,何況紅安縣于2018年剛剛脫離貧困縣,停工后居民沒有收入,他們的生活質量缺乏保障。起初,他輾轉多方,但都沒能找到合適的防疫物資。后來,他從正在紅安縣抗疫一線的姑父那里得到建議,決定購買生活必須品——大米。
“我們一起募捐大米吧。”2月12日,吳其非聯(lián)系了室友,四位男生一拍即合。他們分工明確,吳其非協(xié)調聯(lián)系,負責海報和感謝信的起草與排版,王奕負責財務相關事宜,費浩翔發(fā)揮計算機技能,通過軟件收集捐贈者的信息,林思遠則負責咨詢、修改文稿和為捐贈者發(fā)送感謝信。
剛開始著手項目的三四天,費浩翔和林思遠還在匈牙利進行交流學習,于是他們每天都約定一個大家都醒著的時間討論。
募捐團隊,左起:吳其非、費浩翔、林思遠、王奕
就這樣,一份份文件和長圖在他們的朋友、同學等熟人之間流傳開來。吳其非說,起初沒有多大的目標,而大家的熱情讓他感觸頗深,“我們這個項目啟動比較晚,可能大家之前都已經捐款捐物,但他們還是很有愛心,還是想給重點地區(qū)做貢獻,人間自有真情在?。 ?br/>
吳其非委托姑父在湖北采購大米,并請姑父把運送、捐贈的全程實時跟進,而這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及時公開。
2月20日晚,項目一共籌得2萬2千元善款,購得1萬斤大米?!跋M麄兡芎芊判牡貐⒓舆@個項目。”吳其非說。
吳其非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自己以前比較靦腆,這次公益行動對自己也是鍛煉,“我是理科生,以前作為學生主要和題目打交道,這是第一次和各種人打交道,第一次切身參與社會事務?!?br/>
上海大學女生在鄉(xiāng)間小道上“喊街”
2月中下旬時,在甘肅省隴西縣文峰鎮(zhèn)開發(fā)社區(qū)的鄉(xiāng)間小道上,大概率會看到一個穿紅馬甲,戴著眼鏡的女孩在“喊街”。
她叫史若蘭,是上海大學社區(qū)學院2019級新生,今年18歲。
史若蘭志愿工作中
她說,在鄉(xiāng)下,坐著宣傳車巡村是一項必要的日常工作,不過,宣傳車沒有棚,而是志愿者或好心人提供的各色摩托車,再配上喇叭,放著錄好的防疫知識。志愿者兩兩一組,巡邏一趟下來,大概要2個多小時。鄉(xiāng)間的小路不大好走,遇到雨水沖刷的土路,更顯泥濘。
巡邏路上,大部分人家都大門緊閉,但也有村民意識淡薄,打開大門,像往常一樣扎堆聊天。志愿者看到后會制止勸說,但并非每位村民都聽勸。史若蘭說,還有村民關心田地農事,嘴上說著,不在乎病毒傳染。
漸漸地,志愿者們總結了經驗,盡量和村民家中的年輕人對話,讓他們勸說長輩;或者打溫情牌,幫村民代購時,多加提醒。有一次給村民發(fā)口罩時,有人隔著大門向他們喊話,讓志愿者趕緊走,“你們整天在外面,比較危險?!笔啡籼m說,這也可以理解,在做培訓時,基層干部給他們打了“預防針”。后來,他們把物資都放到固定地方,不再送上門。
這不是她的第一份志愿工作,年前,她有機會旁聽了醫(yī)院的防疫培訓會議。當時,新冠肺炎疫情還未爆發(fā),但她看到,在場的醫(yī)生神情嚴肅,一項項緊急部署接連下發(fā),她所在的隴西縣嚴陣以待。
得知醫(yī)院缺人手,聽完培訓后,她加入了志愿者隊伍,為醫(yī)務工作者熬制中藥。一周后,醫(yī)院人手充足,她又來到招募志愿者的擺攤處,再次報名。她說,志愿者隊伍中,大學生占多數(shù),“大家雖然年輕但工作上都毫不懈怠?!?br/>
華東師大女生為中小學生寫科普文章
“姐姐,現(xiàn)在新冠肺炎在國外的病死率忽然增高,是病毒變厲害了嗎?”正在念初一的妹妹問賴宇琴。
20歲的她面對妹妹的提問,娓娓道來。賴宇琴正在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學系念大三,她形容自己的愿望很樸素,“想要做一些有價值的傳播,想讓小朋友離科學更近?!?br/>
2019年9月,賴宇琴加入了學校光華書院科學明航會,參與面向中小學生的科普寫作。
疫情發(fā)生以來,整個社團都加快了寫作的頻率,并將文章分享于“十萬個為什么”微信公眾號,涵蓋基本知識的建構,包括細菌和病毒的區(qū)別、人體免疫防線、抗生素的作用、人類與細菌的軍備競賽、動物和自然相處等主題。
賴宇琴正在寫科普文章
“現(xiàn)在信息鋪天蓋地,公眾對于疫情的認識會有一些誤區(qū),也會感到恐慌。從生物專業(yè)的角度,我們首先會關注傳染源、藥物研發(fā)等相關情況?!辟囉钋俳榻B,“我們想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所學,幫助大家理清認識誤區(qū)?!?br/>
對賴宇琴而言,科普寫作的難度在于拋開過于專業(yè)的角度?!拔覄傞_始寫的時候像在寫論文。應該在保證準確性的情況下,把科普說得有趣味、更直接?!?br/>
根據時效定下主題后,社團會進行一輪頭腦風暴。而后個人開始寫作,參考、整理前沿的科學論文,再篩選打磨句子、請教專業(yè)老師,成稿后也會關注讀者的反饋。
“我知道這個角度離科學更近一些,就想把它傳播給身邊的同學、親人,尤其是小朋友。”賴宇琴從做家教的經驗來看,小朋友看問題容易有非黑即白的判斷,對科學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入,“想跟他們說明一些問題,幫他們構建對于生物的世界觀?!?br/>
原計劃趁著寒假參加完雅思考試便回家,如今賴宇琴意外地一整個寒假都留在了學校。她也沒有閑著,成為了聯(lián)絡員,幫助聯(lián)系其他留校同學、分發(fā)防疫物資,她也關心時事和科研成果。
“看到目前的國際形勢,真的感覺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辟囉钋俑锌Ec此同時,她的志向也漸漸明晰,“以后想從事生物偏醫(yī)學方面的研究?!?br/>
同濟男生在老家當社區(qū)志愿者
楊嘉城來自同濟大學新生院同德學堂,今年20歲。大年三十那天,他和家人從山西省柳林縣返回鄉(xiāng)下過年。
到家兩三個小時,在柳林縣人民醫(yī)院工作的父親接到返崗電話。楊嘉城說,當時他和家人都聽到了電話,“從我的角度說,挺不舍的,好不容易回來,一起吃個飯也好?!?br/>
但父親認為工作第一,雖然年初一走也可以,但他毅然決定當天獨自驅車返回。楊嘉城說,爺爺也支持這個決定,還說“年夜飯年年吃,不差這一頓”,他的爺爺今年75歲,曾在衛(wèi)生系統(tǒng)工作,參與過抗擊“非典”。
楊嘉城也曾聽爺爺講起非典時的情景,當年的舉措,還未到如今全國嚴防嚴控的程度?!案赣H的行為感染了我?!狈祷亓挚h后,楊嘉城在2月5日報名社區(qū)志愿者,還拉上了發(fā)小一起參加。
因為“舞文弄墨還可以”,楊嘉城參與了撰寫傳單。但他覺得最難的事,還是入戶宣傳,“遇到了極端化的兩類人,部分人感到和非典一樣,特別恐慌,部分人感覺無所謂?!彼牭接腥苏f,“別人都戴口罩,大街上也沒幾個人,那即使我不戴,問題也不大?!?/p>
楊嘉城在志愿工作中
對于前一類人,他安慰說,要相信國家,相信現(xiàn)在的防控;對不重視的人,他下載了宣傳視頻、準備了傳單,還從家人的健康角度勸說,“如果傳染上了,因為有潛伏期在,自己以為沒事,回家后可能傳染給家人,這不合適吧?”
在走訪店鋪時,看到有的店主沒口罩,楊嘉城和小伙伴還湊了幾個口罩送過去。
到了晚間,楊嘉城會穿著防護服裝,去小區(qū)門口代替值守的老爺爺,給外來人員測體溫、登記。他自感責任重大,覺得一旦甄別不嚴,可能造成社區(qū)感染,也讓醫(yī)務人員辛苦的排查工作付之東流。
深夜,帳篷外寒風凜冽,少有居民進出。但是,幾乎每一位通過的人都叮囑他“注意保暖,當心感冒”。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