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起,各地高考成績陸續(xù)放榜,與高考查分相關的話題亦登上熱搜,網絡上各種查分名場面或將再現(xiàn):喜極而泣的尖叫、相擁而泣的家人.....與此同時,今年1335萬考生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在聚光燈外逐漸模糊。
長久以來,媒體和平臺對高分考生的過度關注,往往會營造出一種“遍地是學霸”的錯覺。一方面,高分考生的成功故事易成熱點,各方為追求流量一擁而上。另一方面,考得不理想的考生鮮少分享成績,使得公眾視野中高分考生的比例被放大。近年來,各地還出現(xiàn)了屏蔽高考全省前50名考生成績的“高考屏蔽生”。原本防止炒作而采取的屏蔽名次措施,反倒成了另一種認證,“屏蔽生”儼然成了高分生的代名詞,這讓屏蔽的價值大打折扣。類似現(xiàn)象不僅會讓高分者承受壓力,更會讓多數(shù)普通考生感到焦慮和失落。有網友苦澀留言:“你們的幸福能小點聲嗎,有點打擾到我了”。湖北武漢12355青少年服務臺的心理咨詢師們每年此時都會接到大量求助。一位母親曾焦急咨詢:孩子因語文考試失利崩潰,認定自己“什么都不行”而拒絕上學。
根據(jù)統(tǒng)計,能進入985高校的考生僅占總數(shù)的不到2%,211院校錄取率約5%。今年高考報名人數(shù)達1335萬,有超過1300萬考生不會出現(xiàn)在名校錄取名單上。他們中有人剛過本科線,有人選擇職業(yè)教育路徑,還有人將走向社會課堂。作為“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也應該被更多地看到:去年四川樂山一名父親在得知復讀的女兒職教高考獲得618分后,不禁掩面哭泣;重慶一位輪椅上的少年查得343分,盡管遠低于平均分數(shù)線,卻讓母子相擁而泣。這些未被冠以“學霸”之名的奮斗故事,同樣值得獲得掌聲。各方在報道高考時,應避免過度聚焦“高分學霸”與“名校錄取”的故事,這容易在無形中強化“唯分數(shù)論”的社會認知,給考生和家庭施加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相反,我們更應報道那些在困境中堅持夢想、通過多元路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青年榜樣,傳遞更加多元、包容、理性的價值觀。
參加2024年高考的重慶輪椅少年羅睿燊與母親
分數(shù)有高低,人生無高下。高考雖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未來走向,但它只是一場檢驗中學時代學習情況的考試,是高中生畢業(yè)和進階的儀式。如今,“一考定終生”的情形漸少。大量榜上無名者后期逆襲的例子,充分證明了一次考試不能決定所有問題,人生并非由高考分數(shù)完全定義。分數(shù)只是一個數(shù)字,它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能力和未來。無論成績怎樣,每位考生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都能在不同的領域發(fā)光發(fā)熱。讓我們以理性和包容的態(tài)度,為所有考生的未來祝福和加油。
編輯: | 王成 |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