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百年,誕生于豫園舊校場路的小校場年畫重現豫園,可以說是小校場年畫“回娘家”,上海小校場年畫的已知存世量大概只有一千幅左右。這不僅是有關“上海年味”的民俗文化盛事,更是回望上海百年城市現代性的契機。
上海小校場年畫誕生距今不過百余年,在所有年畫中誕生時間最晚,但消亡時間最早,它沿襲傳統(tǒng),又超越傳統(tǒng)。小校場年畫開創(chuàng)了以社會事務為內容、以時事新聞入畫的先河。這與傳統(tǒng)年畫表現的農耕題材是截然不同的,它濃縮了都市的時尚風情,后來上海灘涌現的報刊插圖與連環(huán)畫,都與之有淵源關系。
據文獻記載,上海早在 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初的清嘉慶年間已開始有年畫生產。1860 年前后,清軍和太平軍在蘇州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事,桃花塢年畫業(yè)主和民間藝人為避戰(zhàn)亂紛紛來滬,這股新鮮血液的注入,為清末上海年畫的蓬勃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當時上海年畫的生產銷售多集中在老城區(qū)小校場(今天的豫園舊校場路)一帶,經營年畫的店鋪工場有幾十家之多,俗稱年畫街,最富盛名的有飛影閣、吳文藝、沈文雅、趙一大、筠香閣等。這些店鋪除由民間藝人生產傳統(tǒng)年畫外,還聘請上海知名畫家吳友如、周慕橋等參與年畫創(chuàng)作,以文人情懷生產反映上海租界生活和洋場風俗為題材的作品,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小校場年畫”。
上海小校場年畫的已知存世量大概只有一千幅左右,是全國各產地年畫中數量最少的。相比其他年畫種類,小校場年畫的整理、研究都相對缺乏,世人對小校場年畫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此次,豫園藝術空間向公眾展示了描繪百年前豫園市井風情的《豫園把戲圖》在內的四十四幅小校場年畫的珍貴復刻本,通過賀歲吉祥、時事風情、閨門侍女、戲曲故事等四大板塊,系統(tǒng)講解了小校場年畫的歷史淵源與藝術風格。
時隔百年,誕生于豫園舊校場路的小校場年畫以珍貴復刻本的形式重現豫園,可以說是小校場年畫“回娘家”。小校場年畫研究專家、上海圖書館研究員張偉表示,上海小校場年畫誕生距今不過百余年,然而它所展現的城市現代性風貌,卻在各類年畫中獨樹一幟。目前,小校場年畫的已知存世量大概只有一千幅左右,是全國各產地年畫中數量最少的。相比其他年畫種類,小校場年畫的整理、研究都相對缺乏,世人對小校場年畫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源出蘇州桃花塢等傳統(tǒng)年畫的上海豫園小校場年畫,展現內容并不都是過年,但喜氣與美好的基本敘事方式,自然就成為民間消費的重要符號并流行開來。同濟大學教授王國偉表示,今天來看小校場年畫,不能只是把它當作獨立的藝術品來看待,它是一個媒介,是對上海現代性的表達。要看上海城市的發(fā)展就必須回到它的起點,找到它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基因。小校場年畫展現了清末城隍廟的老城文化與上海生活方式變遷,生動解讀了上海的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是如何以豐富多元的方式,融合在城市文化的變遷過程中。
年畫是表達世俗生活的藝術,也是一個民族圖像證史的有效文本。豫園小校場年畫,不但記錄了上海百年前的風情,再現了上海人豐富的生活方式,也印證了上海城市誕生、發(fā)展和流變的過程。此番小校場年畫重現豫園,不僅是與豫園燈會同樣重要的民俗文化盛事,更是回望上海城市現代性的契機。
從風格鮮明的小校場年畫《鬧新房》的大型復刻,到上海畫家葉雄用當代技法創(chuàng)作的新時代年畫《上海年味》、《金犬迎春》,豫園藝術空間的“上海年味”系列活動將持續(xù)至3月5日。雕版年畫體驗區(qū)可以親手刷出《金犬迎春圖》,體驗年畫的傳統(tǒng)木刻雕版印制工藝。吾同書局也特別邀請學術名家開辦非遺木版水印等各類文化講座與藝術沙龍,普及小校場年畫的民俗傳統(tǒng),延續(xù)上海的城市文化記憶。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琳琳 編輯:朱佳偉)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