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上,12場展覽活動就已陸續(xù)亮相, “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 更是推出了35場展覽活動 。其中,舉辦展覽的上海民營美術館占了半壁江山。 11月8日,隨著西岸美術館的正式對外開放, 民營美術館群落正在西岸文化走廊逐漸形成“美術館大道”。從過去引進“大咖”藝術家展覽到如今尋求海外博物館合作,上海民營美術館在發(fā)展模式上不斷探索,出現(xiàn)了不少典范,掀起又一輪民營美術館發(fā)展新浪潮。
西岸美術館
11月8日起,上海又增加了一個夜間開放的美術館,它就是位于徐匯濱江的西岸美術館,至此上海夜間開放的美術館達到了六家。
作為黃浦江畔最年輕的美術館,西岸美術館在開館之前就備受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和法國蓬皮杜中心達成了為期五年的展陳合作 。未來五年內(nèi),西岸美術館計劃呈現(xiàn)3個分別為期一年半的常設展和約10個為期半年的特別展,展陳內(nèi)容由西岸美術館和蓬皮杜中心共同策劃。
“我們希望未來在上海能夠承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讓大家更容易地走進美術館?!?西岸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陳安達表示。
余德耀美術館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合作模式,開啟了民營美術館自我 “造血”的新節(jié)點。
11月7日,上海余德耀美術館、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和卡塔爾博物館群宣布:三家機構(gòu)將聯(lián)合開發(fā)、共享展覽和項目。此項合作的首展“制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探索了視覺藝術和電影相互關聯(lián)的歷史。
“我對跟LACMA(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的合作意向)是沒有年限的。除非雙方面已經(jīng)沒有辦法合作下去,就像夫妻一樣就離婚?!?余德耀美術館創(chuàng)始人余德耀表示。
與歐美博物館合作,在很多人看來只是民營美術館謀求提升國際化,其實背后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困擾民營美術館的資金問題得以緩解。
“你知道要引進國外的一個展覽是多么貴很貴?!?余德耀美術館創(chuàng)始人余德耀說:“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個戰(zhàn)略合作的話,你想想看, LACMA是在西海岸美國西海岸最大的美術館,他們的產(chǎn)品是幾十萬,幾十萬那個產(chǎn)品。我們?nèi)绻M他們,我們不需要付任何的那種所謂的代價?!?/p>
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
民營美術館一直以來被詬病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功能過于薄弱,人員流動大。在這方面,已經(jīng)走過十年的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做出了典范。
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已經(jīng)堅持了七年的公共教育項目——“詩歌來到美術館” 11月4日, 迎來了在世界詩壇享有盛譽、90歲高齡的詩人阿多尼斯。
“當天人數(shù)一千多個,是我們七年來62場詩歌來到美術館,參加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藝術的‘走出去請進來’,也是民生美術館我們的定位?!?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介紹。
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強, 民營美術館如雨后春筍般,迎來發(fā)展新浪潮。首個“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落地徐匯濱江對于國外藝術機構(gòu)的落戶和與上海方面的合作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在交易中心在這方面是有一系列的配套服務的,包括工商注冊的一個代辦,包括運輸服務,海關報檢文旅報批?!蔽靼睹佬g館執(zhí)行館長陳安達說。
“政府不但給予資金的支持,還給了很多具體的政策,比如說把民生美術館納入到公共服務體系,成為靜安區(qū)圖書館的藝術分館?!?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說。
上海馬利美術館
隨著民營美術館的增多,良性競爭中,個性化、特色化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上海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立行指出:“ 我們更希望的是,不斷的有特色不一的,就是有它自己獨特的競爭力的美術館?!?/p>
從上海石庫門走出來的百年老字號——以“雙馬頭”為標志的上?!榜R利” 在創(chuàng)新途中,發(fā)揮“特長”建起了“美術館”,并且還非常關注“年輕”和“潮流”。
“希望我們作為一個像搖籃一樣的地方?!?馬利美術館館長顧汀汀表示: “可以更加多地培育給上海更多的本土藝術家,給予空間和發(fā)展的機會?!?/p>
豬子壽
日本藝術家豬子壽帶領他的團隊在黃浦江畔打造了全球第二座“無界美術館”,這也是上海第一個由外國藝術家創(chuàng)辦的民營美術館。在豬子壽看來,整個美術館就像是他的一件作品,也是一個實驗室。他們將在這里不斷研究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
豬子壽表示:“上海本來就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包括像現(xiàn)在在這種文化藝術投資上面也是,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投資力量非常大的一個城市,所以在這做一個長期的美術館也是很必然的一個事情?!?/p>
目前,上海共有美術館81家,國有美術館23家, 民營美術館 58家。上海民營美術館以更為開放、創(chuàng)新、共享的姿態(tài),探索發(fā)展新模式,完成自我更新,也進一步促進了上海藝術生態(tài)的優(yōu)化。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健慧 朱曉榮 李響 編輯:胡琰琦)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