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秦始皇帝陵兵馬俑陪葬坑進行首次正式發(fā)掘,約8000尊陶俑及陶馬、4萬余件各式兵器,分布在三個不同形制的坑中,總面積達兩萬多平方米,龐大的地下軍團從塵土中蘇醒,世人卻不知它的本來面貌。
1999年考古人員在秦陵二號坑內發(fā)現(xiàn)了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繪兵馬俑,對兵馬俑的原貌有了新的認知。2009年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fā)掘,400平方米的發(fā)掘面積中,發(fā)現(xiàn)200余件陶俑,多件身上都帶有彩繪。
原來,“地下兵團”并非“灰頭土臉”,而是鮮衣怒馬、光彩照人。
經(jīng)過幾代文物保護修復者的長期實踐,丟失的色彩在兩千年后找回。朱砂、古白、石青、石綠……斑斕重甲穿越歷史長河復現(xiàn)在人們眼前。
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秦俑身上的紫色,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中晚期的文物上,直至東漢末年消失。兵馬俑彩繪使用的都是天然礦物質顏料,而這種紫色的主要成分為硅酸銅,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兩千年前的秦國工匠是如何調配出這種人工合成的“中國紫”的?
通過近兩年反復實驗,技術團隊終于反推出秦人燒制中國紫的過程,然而,兩千年前的秦人如何掌握了這項技術,色譜深處,仍懸著未解之謎……
編輯: | 唐春源 |
美術編輯: | 楊寰昱 |
責編: | 王琳琳 |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