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從納米修復到云端存檔,從修復文物的巧手良醫(yī)到全天候值守的數(shù)字方艙,最前沿的科技力量已深度融入考古勘探、文物修復、活化展示的全鏈條。
在陜西的秦兵馬俑一號坑,現(xiàn)場發(fā)掘的陶俑殘片第一時間被送到一號坑現(xiàn)場保護修復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提供恒溫恒濕的環(huán)境,不僅能夠有效保護秦俑的彩繪,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從出土到修復的全鏈條保護體系。現(xiàn)場應急保護實驗艙的設立,使兵馬俑到實驗室的時間從原來的六小時縮短至現(xiàn)在不到一小時,大大提高了文物保護的時效性。這里不僅配備三維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為后續(xù)研究提供準確數(shù)據(jù),而且專家還能進行簡單的緊急修復。
在完成“搶救性保護”后,一些兵馬俑還會被送到彩繪實驗室做精細化保護。這件歷時三年、由120多件陶俑殘片拼接而成的彩繪將軍俑剛剛修復完成,修復團隊利用最先進的彩繪加固回貼技術,通過顯微鏡逐層剝離脫落在土層上的彩繪,再回帖至兵馬俑表面。
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利用高精度顯微技術,發(fā)現(xiàn)了2000多年前陶工在制作兵馬俑時無意間留下的指紋痕跡,通過對已修復的40多件陶俑提取的100多枚指紋的分析比對,在陶工的年齡構成和性別比例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不僅是考古發(fā)掘和保護修復,新科技手段同樣應用到了文物的陳列展示中。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陳列展廳內(nèi),一塊與多媒體信息技術完美融合的沙盤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賞。
近日,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韓休墓壁畫保護性遷移及修復項目”從全國申報的58個項目中脫穎而出,首次問鼎“全國文物修復案例宣傳展示活動十佳項目”。
從2014年起,文保人員利用十年時間成功對唐代韓休墓21幅、45.17平方米的精美壁畫進行了異地遷移保護修復。正在陜歷博“壁上丹青 盛唐氣象—唐韓休墓壁畫考古發(fā)掘與保護展”中展出的《玄武圖》,壁畫填補部分與本體顏色和諧、主次分明,整體藝術性和真實性得到充分呈現(xiàn)。
編輯: | 張艷艷 實習編輯:陳可涵 |
責編: | 金濤 |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