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拉·瓦格納
音樂神童如何經(jīng)歷音樂精英圈的社會化過程,成為一名獨奏者?相關人士在打造優(yōu)秀音樂家的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本書的作者自己的孩子在學習小提琴,因而對這個行業(yè)產(chǎn)生了好奇,試圖通過對小提琴獨奏者群體進行的田野調(diào)查,來回答以上問題。
作者完整記錄下了七年間與40名獨奏學生、11位老師、14位家長、3位伴奏者、2名音樂會組織者、2名指揮、4名教師助手、4位小提琴制作師以及1名錄音師的訪談錄音,此外還有6名中途從獨奏道路上退出的小提琴手的訪談錄音,許多次與行業(yè)中相關人士的非正式交談、諸多獨奏家的傳記或回憶錄,也都成為作者寫作的資料來源。
讀完此書,小提琴獨奏者的成長路徑清晰浮現(xiàn),他的音樂精英之路可能是這樣的:有可能3、4歲,他就因為自身的某種天賦,或者父母的某種意愿而接觸小提琴,之后開始請專業(yè)老師教授技法,開始參與一些比賽。兒童在比賽中獲獎會特別引人關注。然而幾年之后,當兒童期的收獲結(jié)束,很多獨奏奮斗者在青春期會產(chǎn)生嚴重的自我懷疑,有人會退出,有人會痛苦地堅持,直至完成學習,成為一名真正的獨奏者。
不管是在哪個階段,尋訪名師始終是重要的,一則因為名師確實點撥到位,二則名師的社會關系也能為提琴手的學習助提供助力,尤其在遇到比賽的時候,試想一下,如果比賽的評委很多都是名師的朋友,結(jié)果會如何?為了尋訪名師,整個家庭可能需要遷徙,父母中間的某一方可能需要放棄自己的工作,以便可以全力以赴投入孩子的音樂教育,當然,因為這樣的變遷導致家庭關系發(fā)生破裂的也不少見,代價很大。
名師教授學生的地方不一而足,頂級名師教授學生常常是在高檔場所,比如古堡。有少量的則是在家里,可能這位老師喜歡眾多弟子其樂融融的場面。也有的上課場所是在普通的音樂教室里,老師按照時間約定先后給學生上課,而課堂里還會有一些付費來旁聽的學員或家長。如果你是那個拉得還不錯的學生,名師可能會跟你互動得很起勁,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教的東西都能被你理解以及迅速掌握,這種教到聰明孩子的喜悅,會讓老師在教了無數(shù)個學生已經(jīng)疲憊不堪后依然兩眼放光,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良性互動;如果很不幸的,你是那個拉得不夠好的學生,老師會很難掩飾他的失望或不耐煩,因為疲勞的教學,對修養(yǎng)也是挑戰(zhàn),可能名師會直接跟你說“夠了”,只差那句“你改行吧”。再優(yōu)秀的學生在高強度的訓練面前也會癱軟在地,更不要說,隨時會面對有關自信的挑戰(zhàn)。
學生與名師的關系很難界定,有的老師只管教學,而有的老師會像父母一樣負責學生的生活,在前種關系里,學生會感覺老師距離太遠,對自己除了演奏之外的生活不聞不問,而后種關系,也會讓有的學生感覺自己透不過氣來……不管如何,師徒是合作者,學生不遠千里投奔名師門下,只為學到頂級技法,而名師教出“明星學生”,對老師也是一種榮譽的成全與提升。
日復一日、枯燥的練習,是每一個小提琴獨奏者的必經(jīng)之路,所有接受采訪的人都一致認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純憑借喜好或者天賦,就能拉得一手好琴,痛苦的、刻苦的訓練是必經(jīng)之路。在這條路上,有很多東西必須被放棄,比如正常的課業(yè),因為在很多家長與老師看來,既然已經(jīng)決定成為獨奏師,學那么多課有什么用?文學、語言倒算了,物理化學對小提琴獨奏者有什么用?有一些被放棄,有一些則會被加強。很多獨奏學生都會多國語言,俄語、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自由轉(zhuǎn)換,這種語言能力,有助于他們和頂尖的老師、以及行業(yè)相關人士交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為小提琴獨奏師,沒有一把好的提琴是肯定不行的。如果參加比賽或者演奏會,沒有好的提琴,就等同于“失敗”,因為無論怎么拉得好,出來的效果,總會讓人認為“他的演奏音色不佳”,“就算舒馬赫也沒有辦法開著一輛老爺車奪冠”。如果能夠擁有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當然最好,或者有百年歷史的其它制作精良的古琴也行,無論如何不能使用一把2.3年前才制作完畢的新琴,在獨奏師看來,那不啻于是災難。頂級名琴價格無比昂貴,租借會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另外一種途徑,就是以高超的演奏技藝打動某些名琴的擁有者或收藏名琴的貴族,讓后者決定將名琴托付給演奏者。這頗有點“名劍贈雅士”的味道。
師出名門,擁有名琴,大賽中也曾闖出名號,對于小提琴學習者而言,已經(jīng)算是拼搏到了最后一關——如何獨立在社會上立足?當然首先取決于技術水平,其次就是各種社會資源。獨奏者獨立的過程,就是其社會化的過程。
即便成為大師,道路也會有險阻。1972年,整個音樂節(jié)因為擁有無限天賦的小提琴家邁克爾拉賓突然離世而陷入震驚與悲傷。無數(shù)觀眾曾如癡如醉地欣賞他的演出,卻無人知曉他從神童轉(zhuǎn)型為成年藝術家的痛苦,以及“貫穿始終的彷徨不決”,他難以克服自信和安全感上的缺失,最終被其擊垮。
合上此書,你會發(fā)現(xiàn)小提琴獨奏者的成長道路充滿艱險,無數(shù)的汗水淚水與猶豫痛苦,伴隨著技術的提升,他們擁有非凡的天賦,更擁有非凡的經(jīng)歷,值得所有人尊重。不過作者已經(jīng)言明,此書獻給那些單純熱愛音樂,以及讀完書依舊相信音樂的人。
對了,那句話怎么說來著?
“和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容顏”。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