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活態(tài)流變”的無形文化遺產,攝影師將上海的非遺民間文化用圖像的形式記錄下來,讓觀眾一窺上海各區(qū)民間文化傳統(tǒng)表演藝術和手工制作工藝的非遺項目。由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組委會主辦,劉海粟美術館和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協(xié)辦的“檔案視角:海上非遺攝影展”是一個探索上海地域文化和民俗人文、及其相關的圖像故事所呈現的一個主題攝影展覽。
10月31日下午,“檔案視角:海上非遺攝影展”在劉海粟美術館一樓大廳開幕。本次展覽以“檔案視角”為主題,13位攝影者蘇光禧、何曉平、黃夏、陳鳴忠、孫治未、胡仲梁、湯惠宗、郭甫強、王宣言、金大建、胡家龍、蔡建軍和黃鶯用攝影紀實敘事和攝影技術相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
在策展人王南溟看來,攝影除了紀實屬性外同時具有檔案的價值,但以往的攝影有一種向繪畫美學靠攏的傾向而影響了攝影鏡頭自己的功能。隨著攝影理論的再次發(fā)展,鏡頭與真實記錄這樣的功能又被強調出來,將檔案視角引入攝影創(chuàng)作就代表了這樣的攝影新方法論的建立。
13位攝影者歷經4年,以海上非遺為對象拍攝,他們拍攝了寶山區(qū)、松江區(qū)、崇明區(qū)、奉賢區(qū)、嘉定區(qū)、浦東新區(qū)等16個非遺項目,其中有4項屬于國家級、12項屬于上海市級(其中1個待批),歸類屬于傳統(tǒng)表演藝術和手工制作工藝的非遺項目。其中寶山區(qū)的“羅涇十字挑花”、“羅店彩燈”和“寶山鮰魚烹飪技藝”非遺項目都在這次展覽中。
“這次展覽不僅僅是對寶山非遺的呈現,同時也是對上海非遺檔案攝影的一次推動。”策展人郭金榮講到,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本身特指的內容、流傳與傳承人,因此在每個項目創(chuàng)作中都經過多次實地觀察、了解傳承人的演藝或者手工技藝,根據非遺的類別及其內容,制定出創(chuàng)作提綱和分鏡頭設計,還在充分了解故事背景的前提下,插入并還原了人文與環(huán)境特征顯著的“情景再現”,其造型、視覺形式的表象,使敘事更富有當地歷史、習俗與文化的沉淀。布展時把攝影作品錯落有致地掛于墻上,讓觀者對他們的技藝有清晰的了解。
本次展覽展現的16個上海非遺項目涉及原發(fā)地的故事、傳承人和環(huán)境的紀實,從由來、內涵、到社會影像的遞進展開,用情節(jié)的空間、視角和距離的組接,以及光、影的渲染,不僅讓觀賞者直觀地從形態(tài)上了解有地域深度、人文厚度的上海民間文化,而且還能從其內涵和社會傳播上引人思索。
比如寶山區(qū)“羅涇十字挑花”,將花挑于土布所制的衣物或帕巾之上。拍攝者蘇光禧、王宣言、陳鳴忠說:“一塊看似簡單的手巾,至少需要花費兩到三周多時間才能完成??梢娝齻兲羯系牟粌H僅是花,更是世代農家婦女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p>
寶山區(qū)另一個非遺,“羅店彩燈”也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工藝品。鏡頭記錄了花燈繁復的工藝,樸實而絢麗。除了藝術的技藝外,烹飪技藝也納入了非遺中。
蘇光禧《寶山鮰魚烹飪技藝》
寶山鮰魚烹飪大師黃才根獨創(chuàng)了“兩篤三燜”的技藝。拍攝時,攝影者把用光、色彩和造型都為拍攝主題服務,把情感、色、香、味、形俱全的味道都拍攝出來。
黃鶯《高橋松餅》
“高橋松餅”經過十幾道工序制作而成,攝影作品將每個步驟拍攝記錄下來,呈現了這些非遺傳承人的辛勤勞動與制作經驗。
作為可以表演的松江“舞草龍”,其制作傳承人費土根在先前的制作工藝基礎上加入了許多創(chuàng)新,使草龍栩栩如生。他制作的草龍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表演和展出。拍攝出的奉賢“滾燈”制作精美,表演形式多姿。
何曉平《舞草龍》
拍攝奉賢“皮影戲”,從視覺的角度來展現非遺的深層內涵,是本次主題攝影的關鍵詞。崇明“扁擔戲”的三代傳人,在農閑時演出,是綠島的民俗遺存。奉賢“鄉(xiāng)土刻紙”有很悠久的歷史。從一張小小的紙開始,經過紙藝傳承人魔術般的雙手后,變成一件件藝術品。
王宣言《風箏制作技藝》
攝影師通過黑白影像突出表現奉賢鄉(xiāng)土紙藝的魅力。上海的編織非遺工藝也種類繁多?!帮L箏制作技藝”的項目拍攝以傳承代表人父(第四代傳承人毛雪官)子(第五代傳承人毛湧)為對象,拍攝出其制扎工序,展示以龍形象為主的各類風箏特色?!榜R陸篾竹編織技藝”、“徐行草編”、“土布染織技藝”、“龍鳳旗袍手工制作技藝”、“三林刺繡技藝”等也被拍攝者記錄下來。仿佛給觀者“情景再現”,欣賞這些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代代傳承人的匠心。攝影者們用展覽這種方式來提示人們保護上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胡仲梁《滾燈》
今年是第十屆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本次展覽也是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項目之一。展覽開幕后,還將舉辦“民間概念與世界視野”論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林暉,藝術家、評論家王南溟擔任學術主持,論壇邀請了復旦大學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后古春霞,上海市攝影家協(xié)會原藝術部主任、攝影策展人郭金榮,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潔,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策展人馬琳,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所長潘天舒,圍繞“民間概念與世界視野”等主題,多角度討論民間藝術的內容,以期在新的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中開拓學理和突破范式。據悉,本次展覽將在劉海粟美術館持續(xù)展出至11月11日。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琳琳 編輯:胡琰琦)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