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所有的斑斕、所有的時尚、所有的摩登,都是你一眼能望到的。這座城市還有它更深厚的、更激越的思想、藝術(shù)、文化,并不是你可以常常一眼看見的。
在上海的西南,徐家匯成為西學傳播的重地。中國近代最早的圖書館、博物館、神學院、出版社、天文臺、氣象臺、地磁研究機構(gòu)都緣起于此。
1895年,康有為創(chuàng)辦上海強學會。他寫《上海強學會章程》——“本會專為中國自強而立……今考鑒萬國強盛弱衰之故,以求中國自強之學”。到19世紀末上海至少已有47所新式學堂。其中有18所為華人先覺者開辦。
位于老城廂文廟邊上的梅溪小學誕生于1878年,是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小學;建于1896年的南洋中學,為上海第一所新式中學。
1905年,廢科舉,興學堂,但上海的新式教育已有了近60年的實踐。1906年清庭第一次審定初等小學教科書暫定書目102種,書商出版的教科書就有85種。
福州路,上海著名的文化街,書店林立,百年前這條路叫四馬路,商務(wù)印書館、開明書店、中華書局、《新青年》、《生活》、《良友》等百余家書館沿街而立。據(jù)統(tǒng)計,當時“中國80%以上的著名書店,都集中在上海外灘著名的四馬路南北方向的兩三個街區(qū)”。
與福州路交匯的山東中路,當年叫望平街,則是中國報業(yè)的朝圣之地。當時《申報》、《新聞報》、《時務(wù)報》都云集于此,見證了大上海的風云變幻。
1879年,上海就有了亞洲最早的交響樂團——公共樂隊。1919年,聘意大利鋼琴家梅百器任指揮。樂隊第一次向中國觀眾演出是1923年;樂隊第一次演奏中國人的作品是1930年,是黃自的作品《懷舊》,梅百器指揮;而1938年中國人第一次從觀眾席走到演奏席,他們是譚抒真、黃貽鈞、陳又新、徐威麟。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已是世界級的大都市,這里有與歐美同步的摩登生活,從歐洲的交響樂到美國的爵士樂,從好萊塢的電影到巴黎的歌舞,都在這里集聚交融。華洋雜處,東西交匯,構(gòu)筑了多層次的城市景觀,上海成了中國最大的文化消費市場。
1896年,電影誕生的第二年,上海便有了第一次電影放映,時稱“西洋影戲”;1908年中國第一家營業(yè)性專業(yè)電影院——虹口大戲院落成;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電影,都誕生在上海。從大上海的石庫門中走出了趙丹、胡蝶、阮玲玉、周璇,一個個垂范影史的名字。
黃浦江水長流,碼頭上盡是過客和歸人。郭沫若、郁達夫、徐志摩,葉圣陶、聞一多、鄭振鐸、茅盾、巴金,他們都是從這座碼頭,走進大上海,競寫風流。那時的上海,云集了近乎全中國的文化精英。
在那樣一個年代里,魯迅的雜文、郁達夫的《沉淪》、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包身工》;田漢的話劇《名優(yōu)之死》;以及電影《大路》《漁光曲》《桃李劫》《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等,這些深入關(guān)切民眾疾苦之作,幾乎都誕生于上海,在中國文化史上熠熠閃光。
就是這樣,在東西交匯中,在風云變幻中,也在苦難和抗爭中,這座城市擁有了一種剛健雄厚文化,只是她因負重而深沉,不如“十里洋場”的浮華那樣耀眼炫目。
(來源:《大上海》 視頻編輯:曾瑤婷)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