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琴有兩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因為患有侏儒癥并發(fā)碎骨病,她的兩個兒子都無法正常行走。為了圓孩子們校園夢,無論刮風下雨、白天黑夜,鄭琴每天十幾趟來回學校和出租屋之間,背著孩子們上學、放學……有人粗略地算過,孩子上學的這8年來,這位母親已經(jīng)背著她們走了6000多公里。如果母親是一種職業(yè),鄭琴從不遲到,也不愿早退,她說她會一直這樣背下去,背著孩子們走進大學的校園。
“滴答,滴答,滴答……”
四川省達州市隘口鄉(xiāng)的這場雨怎么也下不停。
放學時間快到了,鄭琴快步走著,趕去學校接她的兩個孩子放學。她最怕這樣的下雨天,雨天路滑,背著孩子就更不好走了。
“我的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教室里傳來郎朗讀書聲,鄭琴不敢走得太近,生怕影響到孩子們,便站在對面的走廊上。望著5年級的教室,她知道這美妙的讀書聲里,有一個聲音屬于她的孩子。
鄭琴的小兒子如今5年級,因為患病,他成了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這就是鄭琴的小兒子吳松,一個永遠坐在第一桌,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下課鈴剛響,孩子們迫不及待沖出教室,鄭琴則等到學生們都走得差不多了,一手拿著雨傘,一手拿著背布,走進教室。
看到母親來接自己,吳松笑得很開心。因為患有侏儒癥并發(fā)脆骨病,他無法正常行走,只能由母親背著上學、放學。
鄭琴背著小兒子放學回家
鄰居:怎么不弟弟、哥哥一起背咯?
鄭琴:背兩個不行,上坡路
為了方便孩子們上學,鄭琴帶著兩個孩子,從20公里外的老家搬到了距離學校不過幾百米的出租屋里,但是即便如此,背著幾十斤的孩子爬上坡路,還是讓這位母親感到吃力。
“啊呼……啊呼……”她大口大口喘著粗氣。鄭琴不得不承認,孩子越來越重了,自己的體力也越來越差了。
“能走不?拄著拐杖”快到家門口了,鄭琴放下小兒子吳松,讓他自己在平地上走回家。
吳松拄拐杖回家
吳松的步子很小,走得很慢,鄭琴知道他每走一步就會感到疼痛,不過她還是狠著心,希望兒子能夠得到最基本的鍛煉。
“媽,你慢點” 進家門前,吳松不忘叮囑母親。
鄭琴目送小兒子進家門,轉(zhuǎn)身又回學校去接大兒子。
用背布把兒子裹好,彎腰,站起,走過那段上破路,一樣的流程,鄭琴接回了已經(jīng)上初中的大兒子。
這就是鄭琴如今生活的全部:背著孩子上下學,在課間的時候背著他們上廁所,飯點的時候給兒子們送飯,早上摸黑給孩子們穿衣服,周末的時候用三輪帶他們回老家。
課間的時候,鄭琴背著大兒子,幫助他上廁所
日復一復,鄭琴都沒想到這樣的生活她已經(jīng)過了8年。
上天和我開了兩次玩笑
“我現(xiàn)在想起來都不知道怎么把他們養(yǎng)活的?!?br/>
自見到鄭琴,她一直微笑著,直到坐在我對面,接受采訪,回憶起過往的點點滴滴,她才說出內(nèi)心的苦,長久地低著頭釋放脆弱。
即將踏入新世紀的1999年,鄭琴家中也有了大喜事,結(jié)婚6年,她和丈夫終于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取名吳森,望著小家伙虎頭虎腦的樣子,全家人都高興壞了??墒钦l也沒想到,孩子長到兩歲的時候卻出現(xiàn)了異常。
“2歲的時候,怎么都不會走,后來就一直那樣,不會走?!?達州、成都、深圳……鄭琴和丈夫帶著孩子跑了他們能跑的所有醫(yī)院。
“我看著他,他哭,卻不哭出聲,只是輕聲說,媽媽疼,媽媽疼。”雖然大夫明確表示,手術(shù)治療并不能改善吳森無法走路的現(xiàn)狀,母親鄭琴卻依然堅持一試,看著孩子受罪,鄭琴每天躲在角落哭泣,她說雖然不忍心,但卻沒辦法,因為手術(shù)是她當時唯一的希望,救命的稻草。
最終,他們花光了積蓄,孩子卻依然沒有站起來。
“第一個這樣了,當時想著要再生一個?!笨墒青嵡贈]想到,她的第二個兒子,也有著和哥哥一樣的病。
吳森、吳松兩兄弟小時候的合照
“聽說,當年我婆婆(親戚們)說養(yǎng)不活了,不要了,甩了,可是父母們堅決堅決地要把我們留在他們身邊。”吳森連說了兩個堅決,還加重了語氣。
決定留下兩個孩子后,鄭琴的丈夫獨自去了深圳打工掙錢,維持一家人的開銷,而鄭琴則留在家中,專門照看孩子。
“那時候真的很難,尤其是非典那一年,兩個都感冒咳嗽,我背一個,抱一個,走很遠的路,找醫(yī)生看?!?除了無法走路,吳森、吳松兩兄弟比正常的孩子體質(zhì)更差,經(jīng)常大半夜發(fā)燒。鄭琴說,她已經(jīng)記不得非典那年,多少個夜里,她就整晚整晚地抱著兩個孩子哭,每隔幾分鐘聽聽他們的呼吸,確認一下是否還活著。
提起獨自照看孩子的前幾年,鄭琴幾度哽咽,搖著頭,不愿回憶。
8年6000公里,母親背著2個孩子圓上學夢
生活再艱難,也需要希望,如果沒有,那就試著尋找。
接受了兩個兒子再也無法正常行走的事實,鄭琴開始為他們的未來打算。
“萬一我們老了,他們怎么辦,我就想讓他們認兩個字?!?鄭琴說。
就這樣,2010年,10歲的吳森和4歲的吳松走進了學校,而這對于已經(jīng)過了正常入學年齡的吳森來說,更是圓了他一直想要實現(xiàn),卻不敢說出口的夢。
“我想去更遠的地方看看,所以我想讀書。”吳森說,雖然當時親戚很多人反對,覺得看病已經(jīng)用光了家里的積蓄,上學更是毫無意義的買賣,但是在父母的堅持下,他還是走進了課堂。
“那時候我媽媽用了一個很大的背簍,背我們兩個兄弟。每一次在途中看到她都留了很多汗,每次我們叫她吃她也不吃,只問我們要不要吃?!?br/>
母親鄭琴背著兩兄弟,從老家到學校的路上
剛上學的時候,他們還在老家住,來回40公里的土路,就靠母親用雙腳走。除此之外,吳森還告訴我們,有一次從老家去學校的路上,母親因為路滑摔了一跤,卻用兩只手死死拽著背簍,沒有讓他和弟弟摔出背簍,受一點傷,而母親自己的手被劃出了長長的口子,腳也磨破了皮。
8年來,無論刮風下雨,白天黑夜,在四川的這座小鄉(xiāng)村里,你總能看到一個母親,背著孩子低頭行走,用自己的肩背,撐起他們的整個世界。有人粗略地算過,這些年來,鄭琴已經(jīng)背著她的2個孩子,走了6000多公里的路。
“讀完書之后,可以自己生活,之后不給母親帶來太大的負擔,讓他們老了也能快樂?!爆F(xiàn)在的吳森,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他自己的,還有母親的。
最好的母親節(jié)禮物
這是一段花絮,發(fā)生在電視采訪之后,我起身摘掉鄭琴小兒子吳松身上的話筒,把他抱下凳子。
吳松:謝謝
記者:你比我想象的要重很多?多重你記得嗎?
吳松:沒稱過
記者:拐杖你要嗎?
吳松點點頭,拄著拐杖在我們鏡頭前沒有離開,似乎在沉思著什么,突然他對我說:“所有幫助的人我謝謝他們?!?br/>
記者:你說什么?
那一刻我沒有聽清楚,吳松又重復了一遍。
吳松: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我想說謝謝他們。
對于一個11歲的孩子,如此懂得感恩,我很驚訝。
記者:誰教你的,你這么小,這些事你怎么記得這么清楚?
吳松:我自己記得的。尤其是是學校的老師,同學,他們在學習上也幫助我,在打飯上也幫助我,很親切,所以我在這里要對他們說謝謝。
吳松用了最大的力氣,淺淺地鞠了一躬,然后看著我們害羞地笑了。
在那之前我問過吳森、吳松兩兄弟,母親節(jié),要送母親什么禮物。
小兒子吳松
“我想對媽媽說,我愛你,你是我永遠的驕傲?!?/p>
——小兒子·吳松
大兒子吳森
“我想母親節(jié),讓媽媽休息一天。好像除了這個,別的我也做不到了?!?br/>——大兒子·吳森
如果母親是種職業(yè),鄭琴從來沒有遲到,也不愿早退,而她收到的最好的母親節(jié)禮物,便是這兩個溫暖而勇敢的孩子。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盧梅 徐瑋 編輯:陳佳雯)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