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農作物抗病抗災還增產,一直是農民朋友們關心的頭等大事。近日,一種名為“量子賦能”的所謂高科技產品,通過短視頻等渠道,迅速涌入人們的視野,引發(fā)關注和熱議。
商家們宣傳說,只要將種子放在所謂的“能量艙”中靜置30分鐘,就可以通過最新的量子糾纏技術,調整植物細胞里的磁場,“像培育試管嬰兒一樣,讓種子達到最佳狀態(tài)”。什么是“最佳狀態(tài)”呢?商家們表示,就是更短的生長周期、更強的抗旱、抗?jié)场⒖沟狗?、抗病蟲害能力,最終能讓農作物產量增加30%以上,甚至連口感都會明顯提升。商家們還宣稱,該技術經過了反復試驗論證,廣泛適用于各種農作物種子,五年來沒有失敗的案例。
不過,有河南平頂山的村民在給花生種子試驗過該技術后認為,技術是假的,就是個騙子。那么,真相到底怎樣呢?
根據視頻中的信息,記者到商家們宣傳的“試驗田”和“能量艙”進行了實地探訪。在位于平頂山市葉縣的一處農田,記者看到地頭上豎著一塊牌子,醒目地寫著"量子能量波賦能增產試驗田"。商家介紹,賦能的和沒賦能的農作物生命力不一樣,莖和桿都明顯要粗壯一些。
距離試驗田不遠的一處平房,就是所謂的“能量倉”,門上寫著"細胞康養(yǎng) 量子空間"幾個字,面積大概10多平方米,雖然看上去很普通,商家卻號稱使用了高科技設備。一些看上去像寫字板一樣的板子,就是最核心的設備,連其中的螺絲都有專利。
在另外一些商家的口中,賦能技術更加萬能。種子不需要拆袋,袋子也不需要扎眼,賦能的過程通過光學就可以完成。更高級的版本,不僅可以給種子賦能,生活中的各類物品都可以賦能,價格也是明碼標價掛在墻上。
如此強大的設備,價格自然也不便宜。給一畝地的種子“賦能”30分鐘,就收費100元。一臺“賦能”的機器,甚至能賣到50萬元。商家還悄悄傳授了推銷秘訣:第一年打著免費服務的幌子,盡量把面鋪開。等到第二年,感覺有用的,就可以收費賣了。感覺沒用的,因為沒花錢,也不會來找麻煩。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設備生產商融之德(唐山)量子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專家卻表示,給種子賦能可以,給萬物賦能是虛假宣傳,是在炒概念,“給他倆概念 給他倆詞,他拿出去騙人去了”。
不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固體量子實驗室主任范桁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給種子賦能也是不可能的。量子技術確實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前沿領域,相關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真正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需要多年的努力。從現有技術來看,目前市場上推出的所謂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都是不科學的概念炒作,大家謹防上當受騙。
記者梳理發(fā)現,近年來,"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句源自于科幻電影的調侃,已經成為很多新騙術的宣傳口號。還記得“翻書5分鐘,能讀十萬字”的“量子波動速讀法”嗎?還記得“植入高頻量子芯片、包治百病”的“量子掛墜”嗎?近年來,在所謂“量子”概念的包裝下,這一個個普通商品,都仿佛有了萬能的體質,賣出了非同一般的高價。
此外,暗物質、石墨烯、引力波等高科技概念也難以幸免。除了被用來包裝成產品,還被一些傳銷組織當成傳銷工具,開展所謂的“技術培訓會”,給參會人員講述產品的神奇功效。引誘不知情的消費者參與傳銷,致使詐騙案件接連發(fā)生。
針對高科技概念一再被濫用、被矮化的亂象,科學家們不得不出面、三番五次公開辟謠。事實上,這種行為已涉嫌虛假宣傳。我國有多部法律都明確規(guī)定,經營者虛假宣傳與銷售偽劣產品,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但是,這些都沒能停止騙術升級創(chuàng)新的腳步,背后究竟有何原因?又暴露出哪些監(jiān)管困境?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表示,不法商家對于高科技概念的偏愛,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人們對新科學技術的好奇和崇拜心理。而人們之所以輕信這些偽科學的神器,本質上是科學素養(yǎng)不夠,認知上出了問題。這種情況在農村地區(qū)或者是中老年人群中尤其突出。尤其是一些農民致富心切,在一些科技騙子的蠱惑下,很容易成為騙子的獵物。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在宣傳監(jiān)管方面加強引導。比如說,宣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是有必要的,但對于部分人群將此解讀為科學萬能論的現象,也要引起重視,要在科普宣傳中有意識地區(qū)甄別誤區(qū)、撥亂反正。
馬亮表示,目前亟需改進科普的方式、提升科普的效果。一方面要深入到一線的最前沿去進行科普,讓普通人尤其是農村地區(qū)的消費者可以具備最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提升他們對于科技騙子的甄別能力;另一方面要改變科普的滯后性,不要等很多人上當受騙之后,才去跟進解決。最好能在騙子剛冒頭時就能敏銳地發(fā)現、并進行嚴厲打擊,防止其蔓延開來。此外,科普應與監(jiān)管相結合。政府部門可以從提升前瞻性入手,通過和高校、科研機構、媒體等機構的定期、不定期的合作,盡早、及時對最新科技動態(tài)進行解讀,根據騙局的慣有套路和手法,提出預防性的解決方法。而一旦發(fā)現騙局,也要及時依法嚴肅查處。當然,從普通消費者者角度來講,也要提高警惕。對于那些宣稱有異乎尋常的奇特效果的產品和服務,首先要懷疑它的真實性,必要的時候可以向政府部門反映、求證和舉報。這些工作既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更多的人。
編輯: | 阮麗 翟靜 |
責編: | 金梅 |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