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局勢波譎云詭,“聯俄抗中”論調甚囂塵上,中美俄三角關系的走向成為全球焦點,6月16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深度解讀中俄關系的“穩(wěn)定密碼”。
節(jié)目中觀眾提出兩個頗具深度的問題:長遠來看,俄羅斯是否會再次出現戈爾巴喬夫式的親西方領導人?若美俄聯手抗中,中國該如何應對?
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劉軍教授認為,從長遠視角看,俄羅斯再度出現類似戈爾巴喬夫的親西方領導人,這種可能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仡櫄v史,戈爾巴喬夫推行向西方靠攏的政策,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悲劇;葉利欽時期及普京執(zhí)政前期,俄美雖有過短暫“蜜月期”,但俄羅斯并未因此獲得美國的尊重,換來的只是一次次失望。經歷這些波折后,俄羅斯深刻認清了美國打壓的本質,普京的美國觀也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如今,俄羅斯民眾對美國的不信任感已根深蒂固,后普京時代的領導人必然會基于國家利益和民眾意愿,摒棄盲目親西方的路線。
對于美俄聯手抗中的假設,劉軍指出這不符合現實邏輯。俄美之間的不信任感難以消除,即便關系有所緩和,也只能維持表面正?;?,絕無可能發(fā)展為緊密伙伴關系。而中俄關系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在政治、經濟、能源等多個領域有著廣泛深入的合作,這種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與俄美關系有著本質區(qū)別。從實際場景看,勝利日期間,莫斯科民眾洋溢著喜悅的氛圍,面對中國友人時展現出友好禮貌的態(tài)度,這不僅反映出俄羅斯民眾心態(tài)的積極轉變,也從側面體現出中俄友好在民間的深厚基礎。正如俄羅斯學者所言,如果彼得大帝再次面臨選擇,他或許會選擇打開面向東方的窗戶,而非西方,這預示著俄羅斯在未來國際格局中會更傾向于與東方國家,尤其是與中國攜手合作。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則回溯歷史,講述了戈爾巴喬夫在西方尤其是美國專家“指導”下推行自由化改革的往事。這場看似“革新”的運動最終成為蘇聯解體的催化劑,給俄羅斯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男性平均壽命銳減超10歲,跌至50多歲;基礎民生陷入癱瘓,煤氣斷供、電力短缺成為常事;民眾畢生積蓄瞬間化為廢紙,養(yǎng)老金體系全面崩潰。這些切膚之痛深深刻入每個俄羅斯人的記憶。
1996年,戈爾巴喬夫試圖競選俄羅斯總統,卻僅獲得不足1%的選票,這場慘敗是俄羅斯民眾對其親西方路線最直白、最堅決的否定,也表明此類政治人物在俄羅斯政壇卷土重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如今俄羅斯的戰(zhàn)略覺醒,與它對美、中兩國認知的深化密切相關。在與美國長期的博弈交鋒中,俄羅斯徹底看清其本質,不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對中國,俄羅斯的認知不斷升華。在去年的圣彼得堡經濟論壇上,普京直言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遠超第二名。他還透露,俄羅斯眾多專家深入研究全球發(fā)展模式后,一致認為中國模式優(yōu)于蘇聯模式與美國模式。這一觀點不僅是普京的個人見解,更已成為俄羅斯知識精英與政治精英群體的共識,為中俄關系的持續(xù)深化奠定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編輯: | 陳怡 |
責編: | 張慶 |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