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身心兩健”的時代新人?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如何克服家長存在的“三高”(高保護、高控制、高期待)現(xiàn)象?北京市日前出臺《關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若干意見》,聚焦五育融合、學校主導、家庭育人、社會參與、組織保障五大部分,提出20項具體措施。其中,同伴、師生和親子三大關系的培育和優(yōu)化成為一大亮點。
同伴關系方面,“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積極支持學生融入學校、融入團體,建立學習小組、興趣小組、學生社團、“學伴”等互助機制。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實驗學校,學生們在心理老師的幫助下開展“方寸沙盤中的社交密碼”人際交往團體活動,同學們在挑選沙具、布局場景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彼此想法。
師生關系方面,“身心健康二十條”鼓勵教師做學生的“大朋友”,建立“師生對話日”“心靈信箱”“午餐面對面”等溝通機制,促進師生雙向交流。在北京市豐臺區(qū)第一小學“情緒故事角”,心理教師借助情緒卡片,引導學生講述成長的故事和煩惱。家校協(xié)同是實現(xiàn)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但很多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建立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對此,“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推動“家長會、家長課、家訪行”有效落地。
“身心健康二十條”也更聚焦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和照拂,提出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加強學生發(fā)展情況跟蹤分析。北京小學在每個孩子入學初始就為其建立成長檔案,定期開展“心靈充電站”心理小課堂,記錄孩子成長。
除了家校協(xié)同外,還要用好社會支持力量。“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精準健康服務。
從“課間一刻鐘”到“體育八條”,再到“身心健康二十條”……北京市近年來連續(xù)出臺改革政策,打出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組合拳。專家指出,除了家校社全域護航外,還需建強專業(yè)力量,加大心理、學校衛(wèi)生等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力度,配齊配強專職心理教師、校醫(yī)和保健教師,為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編輯: | 學嶸 |
責編: | 丁桃 |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