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國潮品牌泡泡瑪特旗下LABUBU(中文昵稱BU姐)的兩條新聞登上熱搜——初代薄荷色LABUBU藏品拍出108萬元、創(chuàng)始人王寧成河南新首富。LABUBU是泡泡瑪特旗下的潮玩IP,從香港藝術家龍家升創(chuàng)作的繪本北歐神話《精靈三部曲》派生而出。她是一個長著尖耳朵、露出9顆尖牙、沒有尾巴的精靈形象。在設定中,LABUBU是調皮、貪吃、好奇心重、有點小邪惡但本質善良勇敢的女孩,數(shù)量大約有100只,常常因為貪吃或者好奇而闖禍,是精靈世界里的“麻煩制造者”。
十年時間,LABUBU的市場表現(xiàn)低開高走。轉折點出現(xiàn)在2024年4月,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在社交媒體曬出LABUBU照片,接著泰國公主、蕾哈娜、凱特·布蘭切特、貝克漢姆女兒“小七”等名人跟進,明星效應推動LABUBU在東南亞乃至全球出圈。泰國官方授予LABUBU“神奇泰國體驗官”稱號。2024年THE MONSTERS系列營收飆至30.41億元,較上一年增長726.6%,拉動泡泡瑪特海外收入暴漲375%,其中東南亞暴增619%,市場貢獻達到47.4%。
為了符合“社交貨幣”的屬性,泡泡瑪特將LABUBU從硬質手辦轉型做成“搪膠毛絨”公仔,結合毛絨的親和力與搪膠的精細度,適配奢侈品包掛等場景。加上泡泡瑪特的營銷策略:限量發(fā)售+隱藏款盲盒機制刺激藏家、粉絲、黃牛、周邊市場持續(xù)“加倉”。在二手市場,普通款、聯(lián)名款都出現(xiàn)溢價情況,例如LABUBU與VANS聯(lián)名款原價599元,二手市場炒至3.45萬元,溢價超57倍。不少粉絲也從純粹喜歡到“上頭”,催生出一批LABUBU的“粉牛”——他們既是真粉,又會利用自己對潮玩市場的了解,參與囤貨、倒賣。五至六月,LABUBU在市場上呈現(xiàn)“高熱度、高溢價、高爭議”的特點,義烏市場大量仿制版下架,寧波海關查獲近20萬件侵權產品(包括LABUBU盲盒、毛絨玩具),新加坡海關要求入境攜帶LABUBU必須申報,否則面臨高額罰款。2025年4月新品LABUBU 3.0登陸歐美時,多地門店創(chuàng)下“分鐘級售罄”紀錄,助推泡泡瑪特市值突破3000億港元。LABUBU已經(jīng)成為泡泡瑪特名副其實的支柱IP。
沒有故事,憑什么贏?
與傳統(tǒng)IP依賴影視劇情或文化敘事圈粉不同,LABUBU的成功凸顯了當代消費邏輯的三大轉向:情緒價值>功能價值:谷子文化和“里子消費”、本土化共創(chuàng)>文化輸出:雙向對話的新范式、出海生態(tài)培養(yǎng)>單品銷售:IP銀行的復利效應。LABUBU爆火至今,劍走偏鋒,淡化敘事。
LABUBU適應了消費從“面子”轉向“里子”的需求,成為情緒經(jīng)濟的完美載體。淡化背景故事的“空白感”,反而讓用戶自由投射情感——治愈焦慮、彰顯個性或融入圈層。外觀上,LABUBU很像萌貓,這讓許多愛貓人士和貓系受眾毫無抵抗力;“丑萌”也讓粉絲覺得可愛、真實、親近;豐富、個性的“再創(chuàng)”也讓LABUBU成為消費者的情緒容器,強化情感連接和自我表達。內在設定上,LABUBU是像極了餃子導演版哪吒的“魔童”,讓許多壓抑的自我獲得一種替代性的滿足。“看似邪惡的善良,最能戳中成年消費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币呀?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將“情緒價值/興趣”消費列為首要動機。泡泡瑪特通過明星效應、毛絨材質革新、盲盒玩法、社群運營,將LABUBU轉化為“精神伴侶”,很契合“釋放內需潛力”中“情感共鳴”的路徑。“BU姐”視覺反差帶來無限開放的意義空間,加上盲盒機制的雙重不確定性也滿足了“谷子文化”(Goods)圈受眾的心理需求。粉絲購買的是陪伴感、“谷圈”的身份認同、低門檻高溢價的投資成就感。線上“吃谷”、線下“谷子店”體驗已經(jīng)成為不少Z世代的潮玩日常,他們時常體現(xiàn)出過度投入的消費實力。
不同于生硬的文化符號輸出,LABUBU出海采用的是“在地創(chuàng)造”策略。故事來自北歐神話,在歐洲結合本土音樂潮流創(chuàng)作洗腦神曲“LABUBU之歌”,在泰國推出傳統(tǒng)服飾限定款。越南設廠,整合內地、香港資源實現(xiàn)“屬地化生產”。泡泡瑪特老板王寧說,這是“由世界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IP”模式。
泡泡瑪特將IP視為“銀行賬戶”,在LABUBU賣全球時,適配區(qū)域需求,持續(xù)存入多元內容,培養(yǎng)產品生態(tài)。線下在巴黎盧浮宮、倫敦牛津街開設地標店增強用戶體驗,在北京樂園打造“精靈勇士訓練營”互動演出。線上不斷豐富文化屬性,讓奢侈品包袋成為配角、在不同國家例如加拿大推出楓葉收藏款、在泰國成為本土信仰“吉祥物”……衍生品上,“BU姐”的成衣定制、聯(lián)名奢侈品等周邊市場蓬勃發(fā)展,高端娃衣賣家年收入達200萬元。這種“存IP銀行”的“流動文化擴散”一改傳統(tǒng)的單品銷售模式。LABUBU“內容+產品+場景”的生態(tài)閉環(huán),也無形中契合了“提質升級、理性多元、文化自信”的消費觀。
熱潮下的冷思考——“塑料茅臺”還能旺多久?
LABUBU的崛起印證了中國消費品的全球化新路徑——從代工生產(Made in China)到品牌輸出(Brand from China)。其內核正是通過設計升級和情感連接,讓中國制造不再依賴低價,而以文化共鳴打開高溢價空間。
然而,LABUBU爆火背后隱憂浮現(xiàn):二手市場出現(xiàn)溢價數(shù)千倍的“塑料茅臺”現(xiàn)象,粉牛豪擲數(shù)十萬囤貨偏離理性消費;部分上頭消費是不是另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一旦市場熱情退潮,價格回落,投資會不會變成投機?圈層曬“娃”內卷的攀比游戲能為IP“續(xù)命”多長?泡泡瑪特還有什么后手避免“IP積灰”?“BU姐”潮玩承載文化符號,但若不止步“顏值+情緒經(jīng)濟”,弱化敘事過后的敘事會不會翻車?
LABUBU的市場奇跡,是當代消費心態(tài)的縮影——年輕人愿為情緒買單,但拒絕被故事綁架;熱衷圈層認同,卻警惕說教灌輸。它證明了中國潮玩產業(yè)“賣全球”的核心競爭力:用走心的“里子”取代消費套路,用開放共創(chuàng)取代單向輸出。接下來,潮玩產業(yè)在擁抱情緒經(jīng)濟的同時,還要加強IP深耕與合規(guī)監(jiān)管,讓“中國潮玩”不僅是轉瞬的颶風,更是可持續(xù)的季風。畢竟,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創(chuàng)造一個全球排隊的IP,而是讓世界愛上IP后,仍能聽見贊嘆中國創(chuàng)新的持久回響。
編輯: | 陳瑞 |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