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jié)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講述了《黃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
1939年3月,延安的窯洞里,光未然飽含深情地朗誦了這首長詩。在場的音樂家冼星海被詩句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深深觸動,當即承諾為其譜曲。
接下來的六天六夜,冼星海在延安簡陋的窯洞中伏案疾書。憑借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體悟和音樂才華,他將詩中的情感與黃河的氣魄化為旋律。
同年5月,34歲的冼星海親自指揮百余人組成的合唱團演唱《黃河大合唱》。當“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的旋律響起,全場群情激昂。毛澤東主席連贊三聲 “好”,對這部作品給予高度肯定。
《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象征,濃縮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的苦難與不屈,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豐碑,其影響力跨越時代,至今仍在中華大地上回蕩。
編輯: | 陳怡 |
責編: | 張慶 |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